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文化。在傳統孝文化的形成過程中,道教曾發揮不可埋沒的作用,特別是道教的教化方式,對下層社會廣大民眾更具實際力量,是對儒家孝道倫理的重要補充。道教為進行孝道教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人道與神道相感的價值理念。道教將自然之天進行神化,宣稱:天道喜善憎惡,而“孝”無疑是“善之善”“大善”。人若盡孝,上天將“移其命籍,著長壽之曹”,使其長為“種民”,善行澤及子孫。“人道與神道相感”的思想以宗教的形式構建民眾的孝道信仰,對強化孝道有獨特的功能效用。其次,神諭與垂范并用的價值勸勉。道教勸孝的方式之一就是以神諭的形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道教還不遺余力地編造道經和神仙垂范故事,以神靈的語言和行動勸導世人盡孝。再次,“修德與養生緊聯”的價值實踐。道教原典《太平經》最早把“孝”與“壽”相連。葛洪借助于強身健體的心理需求強化孝道踐行,將對于養生之道的熱衷,轉化為對道德規范的遵從。最后,“規范與信念并重”的價值機制。道教孝道并不僅僅是一種規范倫理,而且也是一種“長壽成仙”的執著信念。道教借助信念的力量保證民眾對孝道戒律的服膺。
辯證吸收道教弘揚孝道的經驗,對于建設當代新孝道,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倫理學研究》副主編 王澤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