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屆中國(蘇州)民間藝術博覽會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亮相。全國20個省區市、50余個城市的3000多位民間工藝家,百余種民間工藝美術精品齊聚蘇州。來自全國各地的400余件工藝美術作品報名參與了第十二屆“山花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的角逐。
展會入口處,磚雕、玉雕、硯雕、核雕……蘇州吳中區38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知名工藝家悉數登場。展現的技藝與民間工藝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嘖嘖稱奇。
“指尖傳奇” 民博綻放
甫一進門,便見那高6.5米,寬3.5米,重達28噸的精美園林石雕門樓,被駐足欣賞的市民團團圍住。令人驚嘆的是,這些真材實料打造的亭臺樓閣,竟是一夜落成。據蘇州磚雕大師錢建春介紹,這“大積木”可拆卸、可移動。“在工廠車間里可能需要精雕細琢三個多月,用集裝箱裝運送達目的地,落地拼裝只需要兩個小時,一次性投入,可永久使用。”傳統的園林磚雕,到錢建春手中成了可私人定制、可隨心組合的“積木”。
木雕展柜旁,幾位“山花獎”評委手執評分表,仔細端詳著彩繪木雕作品《打連廂》:兩位梳愿攝頭、扎雙色包頭巾、穿拼接衫和繡裥襡裙、著繡花鞋的水鄉婦女相視而笑,揮舞著手中的連廂,逼真傳神,好像能夠聽到“哐啷啷,哐啷啷”敲打連廂的聲音。
“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甪直連廂舞也被列入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而我本人也是非物質遺產紅木雕刻技藝的傳承人。我的作品木雕彩繪《打連廂》就融合了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蘇作木雕技藝的傳承人陳忠林介紹,這是專門為本次博覽會和“山花獎”評選所創作的作品,從泥塑試型到選材雕刻、打磨拋光、彩繪上色,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
旁邊,幾位木雕愛好者正手舉著單反相機,記錄下陳忠林用整塊印度小葉紫檀木雕就的“蟹籠”。此作品將蟹的姿態和靈動表現得淋漓盡致,六只栩栩如生的太湖大閘蟹接二連三地爬出。“這些年常與螃蟹打交道,每年秋天朋友送的大閘蟹都被我悉數拿來作為標本粘在紙上觀察、拍照、寫生。”陳忠林說。
民博會現場游人如織,除了年紀稍長的蘇作愛好者以外,還有不少青蔥的面龐。蘇州市評彈學校教師周立言帶著學生們前來參觀,“民博會是一個很好的民間藝術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希望同學們在展會上領略民間藝術絲絲入扣、精妙絕倫的技藝,感受傳承人對于傳統藝術的堅守和創新。”
“民間藝術要從生活里獲取創作靈感,才能保證旺盛生命力;要為自己攢人氣,才能贏得年輕人的青睞。”蘇州市吳中區民間工藝家協會主席葉志明說。
搶救發掘 堅守多樣
展會上眾多刺繡作品中,一座名為《一鷺蓮升》的雙面繡屏風獨樹一幟。區別于蘇繡常見的雙面繡,屏風上的白鷺由黃金錘箔、捻成的純金線繡成,立體逼真、惟妙惟肖。
此種盤金繡技法曾是皇家血統的寵兒,專為奢華繁縟的龍袍鑲邊,而改革開放后卻一度淡出蘇繡的視野,成了刺繡中的“非主流”。多年來,僅吳中長橋的林多妹一家,三代人獨自堅守。
“13歲看到奶奶用金線繡出了一幅很華美的圖案,滿心歡喜,學成后便進駐蘇州鎮湖繡品街,可是在刺繡圈名坊林立之中,自己只是一個不露聲色的小手藝人。”盤金繡的“守望者”林多妹回憶說。
“有些藝術品種已成了‘瀕危物種’,我們不能讓這些藝術品種因為一兩個人的放棄而消失。”葉志明介紹,目前吳中區文聯與民協正搶救性發掘各類民間藝術品種,并為這些民間藝術的“守望者”打造各種利于他們成長發展、傳承技藝的臺階和平臺,希望這些“非主流”技藝得以堅守和傳揚,保護民間藝術品種的多樣性。
吳中區目前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4項、省級非遺項目5項、市級非遺項目21項,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還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與此同時,該區已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9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4人,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30多人,占據蘇州市工藝美術界國家、省、市三級大師的“半壁江山”;還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人,省級、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8人、28人。
提升素養,助推傳承
早在今年8月份,吳中區邀請民間藝術大師參與“文化經紀人”培訓。五天時間不僅有理論教學《文化經紀人理論與實務》《版權經紀與知識產權保護》《藝術投資、鑒賞與經紀》等等,還開設省美術館、省工藝美術館、南京博物院等現場教學,授課講師均為省、國家級文化市場研究的專家。
“我們打算連續舉辦三屆,選拔三屆中的精英學員,再送到更高的平臺上參與培訓。”葉志明說,“這有益于培養出一些民間藝術的拔尖人才,這些人才集技藝、管理、市場于一身,打造獨立品牌,形成一面旗幟,助推整個行業的發展。”
吳中核雕大師陸小琴就是其中一位,目前她的核雕產業以吳中的藝術館為中心,帶領幾十位徒弟共同創作制作,核雕門店開到了北京、天津、山東等地。通過經紀人培訓,她意識到了知識產權保護和宣傳的重要性。“借助經紀公司的平臺和資源,不僅可以委托宣傳,提升作品的知名度,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核雕愛好者的圈子,這也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市場需求,創作出更多符合現代人價值觀的原創作品。”
去年摘得民間工藝界國內最高榮譽“山花獎”的她,今年再攜新作《十二美人》繼續參展參評。“此次選擇的題材是雍正的十二美人,她們身著漢服,雍容華貴。其中一位美人手執一串橄欖核雕。此題材對于核雕技藝的發展歷程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陸小琴說。
據吳中區文聯副主席凌奕介紹,區文聯從2013年起,每年適時組織民間工藝大師和傳承人們外出采風、互動交流、參與展覽和培訓,提供各類國家級、省級的展覽和比賽信息,并為他們參展參賽參評做好服務和支持工作。“在互動交流中,藝術家們能夠提升藝術鑒賞水平,更多地接觸社會、接觸市場,互相激發創作靈感,在切磋中技藝也精進了不少。”
(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孫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