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木板上的兩部家族史

2014/12/8 11:50:53 點擊數: 【字體:

木板上的兩部家族史

《王氏宗譜》拓片一幅

木板上的兩部家族史

《彭氏宗譜》拓片一幅
 
    天一閣舉辦“香港鄭煒明博士所藏家譜雕版捐贈儀式暨問譜尋根家譜文化展”

    百年間,湖南桂陽王氏和臨武彭氏兩份雕版從湖南流落到香港,又從香港輾轉來到寧波,其間顛沛流離,坎坷波折,自是難以勝數。它們的經歷,恰似一個切片,映射出中國文化跌宕起伏的百年遭遇,讓人唏噓感嘆。

    家族文化在近幾年里越來越受重視,家譜在維系人心、聯絡感情上的價值也就越來越受人關注。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素來注重搶救和傳承傳統文化,近年來以“搶救老家譜,傳承新家譜”為工作重點,在家譜的保護征集上不遺余力。

    □□ 屠建達

    漆黑的表面,已經看不出木質的基本紋理,縫隙間殘留的油墨散發出一種古怪的氣味,刻畫得凹凸不平的表面像是一串神秘的符號,傳遞著來自歷史深處的訊息。很少人有緣看見這種木板,但大部分都應聽說過,這就是雕版,與印刷術這門古老技藝聯系在一起的歷史遺物。

    12月7日,133塊雕版將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以下簡稱“天一閣”)展出。它們的原主人是香港大學著名學者鄭煒明。如今,鄭煒明決定把它們捐出來,保存到天一閣這座赫赫有名的“南國書城”里。

    133塊雕版從香港歸來

    鄭煒明是我國港澳地區著名學者,原籍鄞縣(今屬寧波)。他畢業于澳門東亞大學,師從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后又長期擔任饒宗頤的助手,目前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學術部主任。多年來,他一方面孜孜于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在中國古典文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等方面卓然成家,一方面又致力于中國文物的搜集、保護和傳承,頗有建樹。

    此次捐給天一閣的133塊雕版,正是他多年來費盡心力搜集所得。其中包含兩份家譜,分別屬于湖南桂陽王氏和湖南臨武彭氏。

    其中屬于桂陽王氏的家譜共計109塊194面,包括譜序、家訓、家規、家禮、五服圖、年號表、世系圖等,結構較為完整。其中世系圖錄的編制,糅合歐式、蘇式特點,且有所創新,比較有特色。

    屬于臨武彭氏的家譜共計24塊43面,僅包括譜序、家約、家禮和世系圖錄,結構較為簡單,采用典型的歐蘇譜例編纂,層次分明,便于閱讀。

    兩份家譜雕版的刻制年代不一,其中最早約為清道光年間,距今120多年,最晚則在民國十七年(1928)。它們伴隨著整個社會從封建帝制走向共和,是一個以宗族文化為根基的舊時代崩潰的遺物,也是一個新文化萌芽初發、舊傳統卻仍在維系人心的新時代的見證。

    木板上兩個湖南家族的故事

    家文化幾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伴而生,家譜的歷史自然是源遠流長。從先秦時代的記錄帝王血脈傳承的帝紀、世本開始,家譜逐漸由上至下,傳入民間。自宋元之后,稍有能力的家族無不修譜制牒。至明清時期,已是堪稱家家有譜,族族有牒。因而,傳統史家觀念里,“國必有史,郡必有志,家必有乘”,家譜與國史、地方志并稱,成為中國內涵清晰、體例完備、傳承明確的三大史學傳統。

    然而,傳統的宗族意識在“五四”之后逐漸瓦解。在上世紀中葉狂飆突進的激進文化潮流中,家族文化作為落后陳腐的觀念備受沖擊,大量宗祠或拆或廢,無數宗譜被燒,很多家族的歷史就此湮沒在文化的廢墟上。

    可以想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桂陽王氏和臨武彭氏的這兩份宗譜雕版僥幸逃脫劫難的命運,背后必然有著極為驚險的故事。今天我們雖然無法探知這些故事的所有細節,但這兩份雕版上凝固的兩段家族史,依然可以告訴我們一些被以往的歷史大敘事所忽略的細節。

    王氏宗譜顯示,始遷祖王仁鞠自宋仁宗年間因軍職從豫章泰和(今安徽太和縣)遷居到湖南桂陽,從此定居。其后代代傳承,子孫日漸繁衍,聚居于桂陽、衡陽等地。到民國時,王氏家族已傳承了二十三世,出現了不少在地方上頗有影響的人物,如曾先后出任湖南護國軍及陸軍第四師咨議官、臨武縣議會議長的王澍人,臨武縣教育局長的王澍覃等。

    彭氏宗譜雖然在人物事跡上記錄較為簡略,但家訓、家約、家禮方面保存得較為完整,其中家約部分對宗族內部事務的管理制度記錄極詳,家禮部分則按流程詳盡地記錄了治喪的整個儀式過程,對考察傳統習俗和地方文化差異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天一閣發起家譜征集活動

    在400多年的傳承中,天一閣的藏品中雖然以大量海內外罕見的珍稀地方志、登科錄著稱于世,但所藏家譜也有800多種,其中不少為世所罕見的珍本。如劉宗周所輯的《水澄劉氏家譜》(明刻本)、萬斯大纂《濠梁萬氏宗譜》(清乾隆刻本)、黃宗羲后裔黃炳垕纂《竹橋黃氏世德傳贊》(清光緒刻本)等,極具版本價值和史料價值。

    據天一閣資深館員袁慧統計,天一閣所藏的善本家譜達420多種500余部。其中300種以上是聚居寧波市區和鄞縣的氏族家譜,約占總數的75%。除原存的兩部《蘇氏譜》和《廬陵曾氏家乘》外,其余都是1949年以后續增的。

    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鄞縣通志館移交,二是“文革”中搶救所得。鄞縣通志館為編修《鄞縣通志》搜集史料,曾收集了一批鄞縣當地的家譜,后來這些家譜隨機構并入天一閣一起入藏閣內。另外一部分善本家譜,則是邱嗣斌、駱兆平、洪可堯3位天一閣老前輩在動亂年代從廢品店、廢紙回收站等地方“淘”回來的。

    天一閣所藏家譜是窺視歷史真相的一扇大門。近代以來,寧波的政治經濟領域出過不少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的事跡,經過家譜與史志互證,可以破解不少歷史的迷思。以寧波為樣本,了解近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同樣可從家譜入手,從家族入手,得到小而全的觀察“切片”。其他諸如近代化工、農業、水利、航運、教育、商貿地方制度之建立,以及越瓷、名酒、海產、飲食、民俗、曲藝等,無一不可在家譜中找到記載。從研究的角度看,這批善本家譜的價值無可估量,且隨著歲月推移,將變得越來越珍貴。

    近幾年伴隨著尋根熱的興起,編修家譜再度蔚然成風,由此誕生了一批既尊重傳統,又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家譜。如近幾年藏入天一閣的《埋馬羅氏勝山支譜》、《清泉張氏宗譜》、《杏墻陳氏宗譜》、《孟氏宗譜》、《臺臨杜氏宗譜》、《河南方氏宗譜》、《馬聯徐氏宗譜》、《暨陽大侶湖袁氏宗譜》等,都堪稱現代家譜中的精品。無論其史料價值還是編修手法,都令人稱贊。

    為推動家譜文化的傳承,12月7日,除鄭煒明捐贈的家譜雕版外,天一閣還將拿出珍藏的范欽、劉宗周、章學誠、全祖望、孫星衍、蔣介石等名人的家譜一并展出。同時,由當代人編纂的一部分家譜也在展覽之列,以此凸顯文化傳承的延續性。

    在籌備展覽前后,天一閣發起了“名閣藏家譜,百代傳家聲”家譜征集活動,誠邀社會各界人士和機構將自己收藏或編修的新舊家譜入藏天一閣,以更好地弘揚家譜文化,傳承家族歷史。名閣巍巍,矗立千年。屆時,天一閣內所藏家譜必將與地方志、登科錄一起,成為天一閣又一奇珍,嘉惠后人無數。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12-08)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