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潔芳 文/圖
傳統村落保護從漠視到重視,已走過了數年時光。從開始的任其消失到如今的搶救保護,其價值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但是,一陣保護熱潮過后,人們開始思考其將往何處去。日前,中國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在福建寧德屏南縣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共聚一堂,為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建言獻策。
保護不是一個簡單命題
傳統村落的保護涉及方方面面,建筑、人文等都囊括其中,缺一不可。因此,傳統村落的保護不是一個簡單的命題。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感慨:“保護古村落比保護故宮還要難,故宮博物院有相對充足的保護經費,而古民居產權是村民的,理論上可以進行改造,但經費又不充足。”
2014年4月,傳統村落保護首獲中央財政專項扶持,3年內將投入100億元,全國共有327個村落受益。相應地,各地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就福建省而言,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給每個村落共投入近1000萬元。
“雖然幾百萬元對于村落的整體保護杯水車薪,但表示其保護意識已經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廈門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戴志堅說。
而在羅楊看來,資金越多,就要求花得越快。“政府希望盡快改變村落的破舊模樣,村民希望盡快改善居住條件,享受現代化生活。如此,很多保護就成了破壞之源。”
應重視村民訴求
“傳統村落的保護有一個怪圈:不保護不破壞,小保護小破壞,大保護大破壞。這主要是各方對傳統村落保護的認識有偏差,比如政府希望盡快改變目前的面貌,旅游開發成為有效手段之一,而當地群眾希望盡快步入現代化生活,專家學者則希望原生態保護,因此就出現了建設性、保護性破壞。” 羅楊分析。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鄭土有進一步指出:“以前強調原汁原味保護,沒有考慮居住在其中的村民的感受。對于政府方面,雖然旅游開發是傳統村落保護中的一把利器,可是村民從中獲益很少,很難調動起其保護的積極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施愛東也深有感觸,“曾經聽聞評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時,有些村子的村民為了不被入選,把自家老房子燒掉,這樣可以在原地蓋新房。可見,村民的訴求也是保護傳統村落的主要因素。”
尋路階段開啟
從2002年開始,戴志堅就開始對福建的傳統村落進行走訪,這些年,他不僅關注不同村落的狀況,同時也為這些村落編制保護規劃。10多年間,最讓他痛心疾首的是,不少調研過的村落已經被夷為平地或者面目全非。這些年,傳統村落的保護有了很大起色,如今,傳統村落保護到底該往何處走,他認為,現在確實到了尋路的階段,而哪種模式比較適合大多數的村落,還沒有達成共識。
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趙辰認為,應該重建村民的自主體系。他說,在歷史上的中國鄉村地區,皇權統治只能到達縣一級,縣以下的治理一般在宗族組織基礎上,以士紳為紐帶建立鄉村村民自主體系,這使得血緣長老成為主要的鄉村權力,維護著地方秩序。這種自治方式使得人與土地的關系得以建立,形成了中國數千年農業文明史中良好的鄉村自然與人文整體生態體系,F今國家重視鄉村復興建設,并出臺政策、劃撥資金支持,同時還有民間資本投資以及外來設計或研究團隊協助。這既是鄉村復興的機遇,也是某種程度上的危機,重建以人與土地的倫理關系為核心的村民自主體系,將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