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亦奕
12月14日,“尋找中國文化傳承人”新聞發布會暨“毛澤東大字本”復制工程啟動儀式在北京新華1949文化園區舉行。該項目由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集團主導,集團控股公司博文興華(北京)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策劃、運營,以復制出版“毛澤東大字本”系列圖書項目為先導,開通了官修善本的收藏渠道,并在官方電子商城進行發售,開啟了傳統文化產品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有益探索。“毛澤東大字本”也走入了人們的視野,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大字本”的由來
北京地區的鉛字印刷起源于晚清時期,到上世紀70年代鉛字印刷技術達到頂峰,隨著80年代初“光與電”的時代到來,“鉛與火”就成為了歷史,而“大字本”的印制正是見證了“鉛與火”最后的輝煌。
毛澤東晚年讀“大字本”,是指從1972年到1976年間,毛澤東為部分中央領導同志在古代典籍和現當代著作中精選出書單、并用大字線裝制作的百余種“大字本”圖書。這些“大字本”既有馬列經典著作,也有古今中外著名文化典籍,涉及哲學、歷史、政治、經濟、文學、科技等門類,如《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史傳作品,《紅樓夢》和《水滸傳》等中國古典小說,《夢溪筆談》和《續古文辭類纂》等古文辭賦,《古今圖書集成》和《太平廣記》等類書和叢書,還有古詩詞曲及評論、人物傳記、語言文學等著作。由于字體是特制并字號較大,“大字本”一詞便由此而來。業內文化人士均稱之為“毛澤東善本”。
據曾是北京市毛主席著作出版辦公室成員的孟昭恒回憶,當時相關部門負責人從北京新華字模廠、上海字模廠、湖北襄樊文字605廠等地組織專業人員進行設計,最終設計“大字本”字體的任務落到了上海印刷研究所活字室。“他們拿出一套新字體,既不像黑體,也不像宋體,類似長宋體。字體非常圓潤、勻稱。從印刷角度來講,這種字體油墨印刷既不糊版,又不滋生筆畫之間的交叉變形。最后毛主席親自選定了這種36磅的牟體又稱為36磅長宋為‘大字本’的字體。”
用紙、裝幀十分考究
“大字本”開本均為292mm×185mm,每冊一般為50頁至60頁。用紙與裝幀均十分考究,北京印刷協會副秘書長張仲元曾撰文寫道:選用嫩竹做成毛邊紙,其中添加香料,6開使用。北京市單獨為印刷器材部門批地18畝,建紙庫專門存放“大字本”的用紙。紙張呈淡黃色,至今打開書仍有淡淡的書香。工廠設專人從整令的紙中認真挑選,據當時的工人介紹不得有任何不勻、色差、褶皺,出紙率很低。每套書都有藍布面的書函,骨頭別子。一般每函裝8冊。“大字本”除了滿足內部發行渠道,還被用做國禮贈送給外國友人。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毛澤東就曾將一本大字本《楚辭集注》相贈。
據統計,從1972年初到1976年9月,大字線裝書共印了129種。這129種大字線裝書中以文學藝術類的書最多,占44%;其次是與批林批孔、評法批儒有關的書籍,占32%;余下24%的書為馬列著作、毛澤東著作,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類的書和雜志數量均不多。
1976年毛澤東去世,“大字本”的印制也因此中斷。如今,事隔40余年,當年承擔主要生產任務的北京印刷一廠和北京新華印刷廠現歸屬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集團。據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羅鈞介紹,當年的新華印刷廠舊址,就是如今的新華1949文化產業園,承擔“毛澤東大字本”策劃的博文興華文化創意公司的辦公地點就是當年“大字本”的裝訂車間。
拍賣市場上的稀罕物
羅鈞表示,啟動此項工程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首先這批“大字本”是特定時期的產物,當年因僅供內部使用,印數很少,且早已絕版。如今在拍賣市場上,“大字本”成為搶手的稀罕物,一套197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選集》大字本,8函38冊,玉扣紙,線裝,市場成交價近15萬元。“大字本”已經成為準文物級的名貴珍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其次,這批珍貴的圖書版本獨特,有著極高的版本價值。再次,這批圖書能從一個側面為研究、探索毛澤東晚年思想提供重要的史料參考。
“毛澤東大字本”將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負責此次“毛澤東大字本”裝幀與外包裝設計的天工學社董事長兼文化總監楊智深介紹,在國內一流設計、排版、印制、裝幀專家團隊的努力下,不但還原了“大字本”的內文形式和設計、用紙,還將根據時代的審美特點,在典藏版設計上使用了小葉楨楠木盒、純棉手工書函、真絲內包袱、純棉外包袱的傳統復古設計樣式。書盒內部以卡板調節尺寸,保證了典藏版外部尺寸的統一性。
拯救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
設計如何“回歸傳統”?楊智深認為,包裝可以設計,但是不能反傳統,要知道傳統好在哪兒,設計的產品既要好看,也要實用。“豪華的設計不在于花多少錢的材料,做得多么花俏,比方說藍布套的設計制作,經緯有沒有百分百對上,用的勁兒是不是一樣大,別子別進去多少,這些細節都很講究。真正的設計高手是要讓讀者對內容更有感覺,把握讀者看內容的節奏,視覺上舒服不舒服,拿在手里沉不沉,都是要考慮的問題。不是做個竹片、做個甲骨就是傳統。回歸傳統一定要弄清應該往哪兒回歸,不要非今天即傳統,非東方即西方。”
據了解,“尋找中國文化傳承人”活動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集團“文化復興工程”的重要活動之一,旨在通過3到5年時間,篩選并支持一批具備“可傳承元素”的文化產品,通過開展主題論壇、展會等方式,將這些文化產品最大范圍地推廣到民眾的生活中去,同時將散佚于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聚集于文化園區,拯救瀕臨失傳的中國傳統技藝,以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復興。此次推出“毛澤東大字本”系列圖書項目只是該活動的第一步,預計2015年上半年基本可以完成30種圖書的生產裝訂,如《呂氏春秋》、《李太白全集》、《唐詩三百首》、《李賀詩集》等,整套藏書都將與中央級出版社合作出版,力爭達到原廠、原作、原藏的還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