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大學美術館的“素養”

2015/1/4 12:44:30 點擊數: 【字體:

 

    顧錚

    “作為社區公民的大學”在今天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仍然應該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作為教育機構的大學,具有社會公共資源的性質,有公開性與開放性的屬性。其存在既代表自身的學術追求與價值觀,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所在社區的文化與價值觀。大學如何具體發揮其對于社區文化的影響,其所擁有的美術館(博物館)可以成為一個既特殊又相對有效的途徑。

    可惜的是,現在的中國大學對于自己所持資源所作的得失判斷,只是從自己付出了什么這個角度看,卻沒有考慮到向社區開放甚至介入社區生活之后,大學自身同時也能夠從中獲得辦學所需要的智慧、激勵與活力。而這種智慧、激勵和活力,反過來一定會促進大學本身的積極變化,激活大學文化的多元發展。這是一個共生然后共榮的相互關系。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一些大學,包括其擁有的重要學術機構,如美術館(博物館)等,也已經意識到自身的真正價值所系不僅在于學校、學術本身,也在于其所存身的社區,并且已經展開某種形式的互動。今天的大學如何與所在社區展開互動?這方面我們的經驗并不充足。

    大學可根據自身條件以及不同地區情況作出不同對應。尤其是大學的美術館與博物館,更可為優化大學形象做各種努力。作為大學學術研究與教育之一環的美術館(博物館),在按照本校的學科特色、歷史傳統展開收藏、研究與展示活動的同時,把所在社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也納入到工作的視野中來,通過各種方式有計劃地開辟展示社區文化與歷史的空間,吸引社區公民的到訪,共同塑造社區記憶,不失為一個大學反哺所在社區、進而回饋社會的良策。更進一步來說,大學美術館(博物館)可以將大學周邊的一些老舊建筑轉化為展示、保存社區記憶的空間。如此考量,是因為大學肩負有活化社區的責任。美術館(博物館)可能以較靈活的方式深入到社區中,把展覽、工作坊、講座等開設到社區建筑中,激活社區對于美術館以及藝術的認知,同時也激活社區對于自身的認知。同時,這種活化活動,可以在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區將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與空間活化成結合文物(歷史建筑)、藝術與休閑的有機的社區中心,將美術館(博物館)的影響發揮到更大、更深遠,提升美術館(博物館)與社區的粘連度。

    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記憶,不能只由空洞的辭藻與干燥的條文所勾勒,而應是由具體而微的記憶所構成。個別的、不同的社區記憶,通過各種方式聚集起來,才能夠構成民族的、國家的記憶整體。而這種記憶的收集與積累,包括作為記憶的視覺素材的保存與展示,這就與如何促成社區記憶的生成有關。這種社區記憶的積累、采集、發現與保存,其實同時就與“社區藝術”的發展有關。

    大學與所在社區的互動,也是推動大學學術研究發展的一種可能。如果大學所在社區是產業發達地區,大學可以用學術的方式將這些產業、行業的歷史記憶作為一種保存與研究的對象。既可以以博物館學、考古學、人類學的研究方式加以保存與研究,也可以及時跟進博物館學的處理方式,由此從多方面來促進學術的發展。產業史、產業文化研究、物質文化研究等的興盛,也許就因為某個社區的歷史由存身于這個地區的大學美術館(博物館)善加保存了這部分材料而得以展開與延續。

    社區記憶的采集、保存與展現,同時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區藝術的發展。從根本意義上說,則促進了社區公民意識的養成。當大學不僅通過學校的課程教學來培養公民,為國養士,而且還能夠通過對所在社區歷史的活化與現實的介入,來培養學生與社區公民的公民意識,相信這樣對于國家與社會的進步會變得更具有現實意義。大學與所在社區通過這種互動方式,相互成為鏡鑒,于大學與社區,有百利而決無一害。

    公民養成的責任,不僅體現于學科內容、課目編制方面,也體現于大學的師資配置與質量,更進一步則體現為大學用其文化資源而主動積極地與社區分享、努力向社會擴散其影響力,體現大學以何種意愿與能力輻射其“正能量”于社區、于公民身上。比如,如果各大學所在社區的兒童與老人,能夠視進入大學擁有的美術館與博物館為稀松平常之事,那么,我們可以想見這個大學的形象與口碑該有多么好。而能夠享用本社區大學資源的此社區,其社會風氣與社區氛圍想必也應會具有某種特殊氣息。

    國際博物館界已經有“美術館(博物館)素養”之說,說的是如何培養市民修得、習得一種利用美術館(博物館)設施、判別各種展覽的意圖與意味,并且最終參與到美術館(博物館)的開放性事務中來的能力。如果大學美術館與博物館能夠在這方面有所用力,使得大學與社區的互動更為積極,那么就能夠進一步促進大學與社區的發展。在提升學生與市民的“美術館(博物館)素養”方面,大學的美術館(博物館)大有可為之處。

    此外,為推動、促進大學的美術館(博物館)的社區責任意識,建議可以由權威機構嘗試發布“中國大學美術館(博物館)社會責任年度報告”,以強制性與非強制性的指標進行評分,促成它們的社區意識,提升它們的社區責任感。在此基礎上,再擴大到發布“中國美術館(博物館)社會責任年度報告”,以此全面推動、促進包括大學美術館(博物館)在內的中國博物館與美術館與所在社區的良性互動。這個評價對象,首先且當然是以公立大學的美術館與博物館為對象,在取得了初步的經驗與影響后,逐步擴展到民營大學的美術館與博物館。

    大學應該在社會公共事務中扮演一個正面的角色。但是,借助什么樣的手段、媒介與渠道,如何發出以及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卻值得細想。我們需要的是音量正好、而其傳播的內容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大學聲音,這能夠使得大學的價值觀因打動人心而無遠弗屆。如此,大學所擁有的無價、無形的精神財富,有可能及時地成為社區的財富。而大學所擁有的無形財產的增量,也會成為社區、社會與國家的文化增量。

    (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藝術評論家)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5-01-04)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