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都剃頭匠什么樣?多在四城門活動 晚清剃頭三十文
據《成都掌故》中介紹,舊時,成都人稱理發為“剃頭”,稱理發師為“待詔”,稱理發店為“待詔廠子”,除了固定的“待詔廠子”外,還有可流動的剃頭擔子。民國初年,剃頭擔子最集中的地方在東南西北四城門側邊及東較場、城隍廟內,還有一些剃頭擔子不時流動在偏街僻巷。剃頭擔子一頭做了一個小口白鐵的蓄水池,面上恰恰可以放一只洗臉盆,靠邊豎立一根木柱,插在木頭之中。另一頭則是前來剃頭的人坐的矮短凳和一把高條小桌、一個可裝剃頭用具的箱子。
在《成都通覽》中記載:“理發即剃頭鋪也。據警局戊申年之調查,成都剃發鋪共六百一十九家,每梳辮一次二十文、三十文,每剃發一次三十文、四十文不等。若小娃剃頭,則十文可給。”按照推算,戊申年指晚清1908年,也就是說在當時,剃頭需要三十文,梳辮需要二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