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遼陽漢魏壁畫墓同周口店、莫高窟、頤和園等一起,列入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180處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都已面向公眾開放,遼陽漢魏壁畫墓卻因缺乏必要的保護手段而一直塵封于地下。
日前,考古學家在遼陽保護性發掘92座漢魏墓葬,又發現4座珍貴的壁畫墓,再一次引發人們對壁畫墓重見天日的暢想。
新發現的漢魏壁畫堪稱國寶
2014年5月以來,考古人員對位于遼陽苗圃的漢魏遺址展開保護性發掘,發現土葬墓48座、石室墓43座、磚石混筑墓1座。
這些漢魏墓葬有長方形斜坡或豎直墓道,墓室有單室、雙室和三室之分,有些還有廊和耳室,用長方形繩紋磚鋪砌墓底。整體結構復雜、建筑堅固、布局考究。
墓中出土文物400多件,包括變形四葉夔紋鏡、神人龍虎畫像鏡、銅印、石鎮紙、鐵劍等器具,還有大量甕、罐、壺、缽等生活用品。
其中,尤以4座漢魏壁畫墓最為受人關注,是自20世紀初以來首次發現。遼陽市考古研究所文博專家孫志奇說:“這次發現的漢魏墓葬群從規格、種類、時間跨度上說,都是國內罕見,其中每一幅漢魏壁畫都堪稱國寶。”
遼陽漢魏壁畫比敦煌壁畫早300年
遼陽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2300多年,《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有賢將秦開,為質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余里。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襄平”即現在的遼陽,清以前一直是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自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遼陽周邊陸續發現漢墓群,漢墓內發現精美的壁畫,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20世紀50年代對部分墓葬進行清理發掘,196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陽在東漢魏晉時期為遼東郡治所,漢魏之際公孫氏曾在此割據50年。漢墓群中一批大型多室墓,大都屬于遼東大族公孫氏幾個世系人物的墓葬。這些墓原來都有高大的封土堆,墓室由淡青色石板構筑,墓內皆有壁畫,內容多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包括車馬出行、宴飲觀舞、雜技百戲等,比敦煌壁畫還早300年。
專家稱,遼陽漢魏壁畫墓不亞于敦煌卷軸、流沙木簡、殷墟甲骨及北京猿人等諸多發現。
封閉是目前最好的保護辦法
遼陽漢魏壁畫墓多建于太子河沿岸地下2米左右,且圖畫直接繪制在墓室石壁上,發掘難,保護更難。所以當年發掘拍照后,隨即就地封存保護。現在人們見到的遼陽漢魏壁畫均為復制品,其真跡依然散落在太子河兩岸農田、廠礦或農家小院里。
盡管如此,每年到遼陽博物館里參觀漢魏墓壁畫復制品的人仍絡繹不絕,其中不少從日本、韓國等國慕名而來。
“因為壁畫的安全受外部環境、封土堆、水浸影響。一些壁畫不如發掘時艷麗,有繼續褪色的趨勢。”孫志奇呼吁,請權威機構做理化測定,弄清壁畫的化學成分及導致壁畫變化的原因,爭取得到技術上的支持,有針對性地制定保護方案。
“在沒有解決壁畫病害前,封閉是最好的辦法。”孫志奇告訴記者,對新出土的壁畫,有關專家將做進一步的鑒定,根據價值大小決定就地封存還是易地保護。
孫志奇描繪的遠景是,在太子河沿岸近十平方公里馬蹄形分布區域內,全面展示古墓群風貌,建成遼陽漢魏壁畫墓園區和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園區,成為遼陽的文化地標。
(本報記者 畢玉才 本報通訊員 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