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道地藥材則是保障中醫藥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但是由于環境破壞、藥商過度開采等原因,很多傳統名貴中藥材都日漸稀缺,甚至瀕臨滅絕,亟需進行搶救性保護。
石斛是我國傳統名貴中藥材,具有很高的藥用和滋補保健價值。目前全球約有1000余種石斛屬植物,其中最具藥用價值的當屬霍山石斛。據考證,藥用霍山石斛的歷史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紀的《名醫別錄》,書中記載:“石斛生六安山谷水傍石上。”而關于石斛功效的記載,最早出自《神農本草經》,此后歷代草本中也有多種石斛記載,其中霍山石斛是歷代草本中記載最多、敘述最為詳盡的一種。清代藥學家趙學敏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霍石斛出江南霍山,形似釵斛細小,色黃而形曲不直,有成球者,彼土人以代茶茗。”
然而,由于霍山石斛自然繁殖率低,藥用價值高,早在古代就因“南北盛行之”而難以覓求。也正是因為“有不給”,便出現了偽品。時至今日,石斛仍舊興盛不衰,但原本就稀少的霍山石斛,如今更加難覓其蹤,假冒偽劣品種日益繁多。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霍山石斛的形態特征、遺傳結構、藥理活性、化學成分均不同于其他石斛,是眾多石斛種類中最具藥用療效的品種。其含有石斛多糖、多種生物堿、蛋白質、18種氨基酸及10余種微量元素,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力、抗氧化、抗腫瘤、降低血糖等作用,對治療糖尿病、胃腸道疾病、白內障、關節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慢性咽炎及過敏性皮炎等有很好的療效。而且,在霍山石斛中,這些有效成分的含量遠高于其他石斛。但霍山石斛植株短小,生長環境苛刻,唯霍山縣15鄉鎮區域的自然環境適合生長。因此,當前市場中銷售的霍山石斛往往“有名無實”,多由其他種類石斛加工而成,甚至假冒偽劣產品甚多。
調查發現,市場上易與霍山石斛混淆的主要有三種石斛,很多商家用霍山當地產的鐵皮石斛、細莖石斛及重唇石斛等進行加工,代替霍山石斛。鐵皮石斛又稱“黑節草”,植株粗大,主產于云南、浙江一帶,是一種質量很好的藥物材料。但如今也因資源逐步枯竭,常為其他種類石斛所代替。細莖石斛又稱銅皮石斛,分布范圍較霍山石斛和鐵皮石斛更廣闊。細莖石斛雖不及霍山石斛珍貴,但也確有養生療效,產量較多,價格也適中,常作為霍山石斛的替代品。重唇石斛又稱網脈唇石斛、“雞爪蘭”。據上海藥工經驗匯集的《藥材資料匯編》稱,重唇石斛主產廣西,形態粗壯,色青綠不帶紫,味苦,液汁黏性差,故認為其質量較差。
此外,容易與霍山石斛混淆的還有黃(花)石斛、矮石斛、美花石斛、細葉石斛、曲莖石斛、河南石斛、廣東石斛、羅河石斛等。但這些石斛不論是在珍稀度還是藥用功效上,都不及霍山石斛。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已開始對霍山石斛進行保護工作,霍山縣政府也對當地的霍山石斛種植基地給予了扶持和獎勵。但霍山石斛資源的拯救、保護、開發力度仍需加強,應利用現代生物擴繁技術擴大霍山石斛栽培規模,同時加強霍山石斛成品研發和市場化推廣,真正實現霍山石斛產業化發展。
(作者為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