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孟 欣
提及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會是火藥、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然而近年來許多學者認為,這一來自西方的評價并不能也不足以涵蓋中國古代豐富多樣的科技成就。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推選出了“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共85項,分為科學發現29項、技術發明43項、工程成就13項,基本涵蓋中國古代各學科及技術門類中原創性強、影響力大的科技成就。
古代科技發明清單出爐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說法實際源于西方。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人卡丹就認為中國人的磁羅盤、印刷術和火藥是“整個古代無法與之相比的三大發明”。包含了造紙術在內的“四大發明說”經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的傳播,在中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隨著中國科技史研究的深入,“四大發明”的地位逐漸被撼動,已遠不能涵蓋中國古代眾多的科技成就,也不能滿足公眾對了解中國古代科技水平迫切的需求。“經過近百年的努力,科技史研究取得了累累碩果,突破‘四大發明說’之局限的學術條件早已具備,迫切呼喚在整個人類文明史的視野下,梳理中外科技史、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對古代發明創造做出審慎的學術評估。”研究組成員、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柏春告訴記者。
張柏春介紹,“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評選”于2013年8月啟動,整個評選活動歷時一年半。入選項目中既包括公眾熟悉的造紙術、指南車、地動儀等,也包括水稻栽培、豬的馴化以及制圖六體、塊范法等公眾不甚了解的科技成就。
什么樣的科技能夠被稱為“重要”而入選呢?張柏春告訴記者,在選擇標準上重點考慮三個方面:突出原創性、反映古代科技發展的先進水平、對世界文明有重要影響。
“首先要保證每項發明要有可靠的考古證據或文獻記載證明它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或者屬于最早之一,并且特色鮮明;在年代范圍較寬的情況下,通常選較晚的時期。同時,我們力圖做到在國際視野下進行判斷,征詢一些國際專家的意見,國際上爭議較大的內容暫未列入其中。”張柏春介紹。
為思考當下發展提供啟發
近年來,古代科技遺產逐漸受到各方面的重視,還被納入到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在一些博物館、科技館,人們時常看到中國古代科技專題的展示;2005年,國家文物局開展實施“指南針計劃”,通過文物挖掘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價值;文化部實施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也將許多傳統工藝選入保護名錄。
長期從事科學史研究的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劉兵認為,雖然許多古代科技不再應用于現代生產,甚至僅在書籍中流傳下來,但當我們面臨許多現代發展困惑的時候,仍需追溯到過去,在傳統智慧中尋找答案。
“近代西方科技體系傳入、市場化高度發展,導致當代科技呈現出忽視自身傳統特色、發展過于單一化的問題。由此導致的諸如環境問題、科技倫理等問題,需要我們反思并從古代科技中尋找答案。比如,人們逐漸熱衷綠色農業、有機食品,崇尚傳統保健、養生,都是對古代農業、醫學的借鑒和吸納。古代科技不僅為現代發展找到了突破口,還成為當下生活的新時尚。”劉兵告訴記者。
劉兵認為,在我們發掘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應忘記古代科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科技發明,包括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科技觀,都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保護文化多樣性和我們的民族特征、歷史傳承,具有重要意義。”他說。
提供傳統文化
保護的評判依據
據了解,“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名單的出爐,是從多門類入手,試圖對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做整體把握,對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保護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指南針計劃’主要通過文物探討古代科技問題,但是許多科技成果只記載在文獻中卻沒有實物存留。我們將文獻與文物結合研究、相互印證,進而得出相對完整的發明清單。希望文獻研究者與考古研究者能夠攜手開展跨學科的合作,解決古代科技史研究中存在的諸多學術難題。”張柏春告訴記者。
張柏春表示,該研究能夠為科技遺產的保護提供評判依據,以合理地衡量哪些遺產是最值得保護的,某項技術應當選取怎樣的代表作加以保護,使那些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得到必要的保護、有效的傳承。
“比如,不晚于公元1世紀出現的分離谷粒和糠皮的風扇車,就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之一,在當代中國農村還可以找到。這種裝置設計精巧,后來被傳到歐洲,填補了歐洲農業技術的一項空白。當代的某些歐洲博物館陳列著風扇車,并且標明它來自中國。相比之下,中國人并不了解或不在意老舊的風扇車在技術史上的地位及對其他文明的貢獻,也未將它視為值得保護的文化遺產。”張柏春告訴記者。
同時,張柏春認為,選取保護內容時,還必須考察它的核心技術是否與古代科技一脈相承,辨別出那些與傳統技術結合起來的現代技術,這樣才符合文化遺產價值判斷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