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繼葉堂《納書楹曲譜》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昆曲清宮譜
●印本不多,存世甚少,現今存世之本尤其珍貴
●昆曲清工“無錫唱口”傳承有望
本報無錫3月14日電(記者蘇雁 通訊員陳敏)日前,無錫曲家百年前編纂的一套《天韻社曲譜》由海外老人孫玄齡從國外送回到了無錫天韻社。該消息引起中國昆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蘇州大學周秦教授的關注,“曲譜是昆曲傳承的重要載體,《天韻社曲譜》的‘回歸’為無錫昆曲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獻,對昆曲清工‘無錫唱口’的傳承帶來新的希望”。
“《天韻社曲譜》是繼葉堂《納書楹曲譜》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昆曲清宮譜。”周秦介紹,昆曲藝術分戲工和清工兩個系統,前者重場上搬演,要取悅觀眾;后者則重抒情言志,嚴究聲律規范,是“更純粹”的昆曲藝術。與此相對應,有戲宮譜和清宮譜兩種曲譜。目前存世以戲宮譜居多,如《遏雲閣》《六也》《大全》以及近世流傳極廣的《粟廬》《振飛》等。而清宮譜極少,著名的僅乾隆年間葉堂編纂的《納書楹曲譜》一部。從這個角度說,《天韻社曲譜》的“回歸”具有不同凡響的學術意義。
“天韻社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工唱曲社代表,而‘無錫唱口’是昆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天韻社現任社長陳倩告訴記者,天韻社上承魏良遺韻,下啟“無錫唱口”,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著名昆曲曲師吳畹卿、楊蔭瀏、曹安和等名家曾造就“船過梁溪莫唱曲”的無錫昆曲輝煌,后因種種歷史原因,天韻社沒落、“無錫唱口”失傳,而《天韻社曲譜》也下落不明。
據中國昆曲博物館館長助理浦海涅考證,《天韻社曲譜》是時任天韻社社長吳畹卿交予楊蔭瀏的,原本為手抄版,至于其來源,史料不足,無從考證。后楊刻板油印100部,贈天韻社曲友供拍曲用。因印本不多,存世甚少,現今存世之本尤其珍貴。“我所知道的有三套,一套在傅惜華先生‘碧蕖館’藏書中,上海某圖書館中亦傳有一套,第三套則在南京某曲友處。”
“遺憾的是,作為該曲譜發源地的無錫卻一直沒有。”陳倩告訴記者,2013年年底,在當地昆曲愛好者的推動下,無錫天韻社復社,開始在民間尋找“無錫唱口”傳人。后來,她接觸到了曾跟曹安和學過昆曲的孫玄齡,曹安和去世后將曲譜傳給了他。后來,孫玄齡東渡日本執教多年,曲譜也跟著幾度遷徙。現古稀之年的孫老先生已居國外多年,聽到天韻社復社,他主動提出物歸原主。
“回家”的這套《天韻社曲譜》分上、中、下三卷,每卷又分兩小卷,封面為暗紅色,上有“辛酉九秋”“慙鷗署檢”字樣,里面收錄《牡丹亭》《長生殿》等折子戲一百二十出。部分曲文旁還有紅筆做的特殊符號標注。浦海涅告訴記者,自、從、巳、吳、△、戈、口、閉八聲特殊符號是用來標識字音的歸韻收音,方便昆曲學習和演唱,是天韻社所獨創。俞平伯曾這樣評價:“此八種符號,若唱者略加注意,已足盡分別之言,若再多加符號,分別固不難,更細,恐唱者未易速記耳。”
“有了曲譜,就能按歌。”陳倩興奮地表示,社里唱昆曲用的都是零散的清宮譜,現在有了自己的《天韻社曲譜》和八聲歸韻符號,天韻社斷了的“根”又接上了。目前,她也在考慮和一些昆曲研究機構合作出版該曲譜,讓更多民間昆曲愛好者能看到,再加上逐漸擴大的天韻社社友的數量,也許有一天真能恢復當年昆曲“無錫唱口”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