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安徽蚌埠3月17日電 題:“東方芭蕾”花鼓燈 草根藝術走向世界
作者 成展鵬 趙強
還未走進安徽懷遠縣河溜鎮(zhèn)蓮花村,就聽見了喧鬧的花鼓燈歌聲,淳樸渾厚,聲聲入耳。
近日,中新社記者走進該村探訪花鼓燈的表演藝術。記者看到練習場地上,幾位老藝人正在教孩子們排練戲目,翻跟頭、打耍、舞扇等等,孩子們練得有模有樣。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華薪傳獎獲得者石春彩告訴記者,村里年輕人都在全國各地演出,培養(yǎng)花鼓燈后人的任務就落到他們這群老人身上。為了“薪火相傳”,他們每個周末都會免費到學校教孩子們學習花鼓燈技藝。
石春彩今年66歲,出生于花鼓燈發(fā)祥地之一、有花鼓燈“燈窩子”之稱的懷遠縣河溜鎮(zhèn)蓮花村,自小拜著名花鼓燈藝術家“小紅鞋”楊在先為師,完好地繼承了楊在先的藝術風格,舞蹈粗獷潑辣,熱情奔放,帶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同時,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他巧妙地將“小白鞋”鄭九如和“小紅鞋”楊在先兩種風格迥異的藝術表現形式融匯結合,形成了獨特的燈歌演唱形式。
石春彩回憶,1962年他開始接觸花鼓燈。“起初我們的表演形式很單一,為了生活,冬天四處演出討飯。春天回到家鄉(xiāng)時,已練就一身‘本領’,村里看我們都能唱能跳,就給我們做了一套很簡陋的衣服,上面印上‘少年花鼓燈’幾個字。”自此石春彩便走上了花鼓燈演藝之路。
2013年10月石春彩受美國夏威夷州政府邀請,參加在夏威夷舉辦的第七屆國際青少年藝術節(jié)并一舉獲得金獎。受夏威夷馬利諾中學(Maryknoll School)邀請,還參加了該校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并向馬利諾中學贈送了花鼓燈鑼鼓等樂器,讓更多的外國友人領略了中國文化的魅力。
花鼓燈是集舞蹈、燈歌和鑼鼓音樂、情節(jié)性的雙人舞和情緒性集體舞完美結合于一體的民間舞種。最遲產生于宋代,經過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發(fā)展,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淮河中游蚌埠、淮南、阜陽等為中心,輻射河南、安徽、山東、江蘇4省20多個縣、市。周恩來總理曾把花鼓燈譽為“東方芭蕾”。
安徽省花鼓燈藝術研究會會長芮淑敏說,蚌埠花鼓燈融技藝性、表演性和藝人職業(yè)化于一身,具有很強的民俗性和群眾自娛性。千百年來,花鼓燈的音樂、舞姿和韻律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勞動、風情的記憶,承載了不同時期淮河流域歷史和經濟文化,存儲了淮河人民獨特的文化觀念、審美情趣、民風民俗變化的記憶,并以活態(tài)形式傳承至今。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燈作為中國漢民族民間藝術代表作,是中國重要的文化藝術資源,在世界舞蹈藝術中占有獨特地位。”蚌埠市委書記周春雨介紹稱,蚌埠地區(qū)的花鼓燈表演已經從自娛自樂、即興表演上升到了專業(yè)性、職業(yè)化表演中。
花鼓燈的舞蹈動作剛健樸實、歡快熱烈、動作灑脫,表演風格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它的音樂源自民歌,題材廣泛,節(jié)奏多變,或高昂激越或婉轉纖柔,是漢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間舞蹈。2013年,花鼓燈特色文化建設入選國家公共文化示范項目,標志著花鼓燈保護與傳承人已經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
據了解,今年以蚌埠為主體,花鼓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式啟動,這將讓世界更加了解花鼓燈這種含有泥土氣息的“東方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