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 木
近日,首都圖書館出了一“新招”——為了保護古籍,將古籍閱覽的門檻設置為研究生以上學歷或中級職稱以上讀者方可閱覽。殊不知,這樣的規定不僅無益于古籍保護,對古籍的有效利用也是一次傷害。
眾所周知,古籍文獻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創造的文明成果的載體,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歷史見證,它的珍貴可想而知。作為保護古籍的圖書館,生怕古籍文獻受到損壞而采取必要的措施,其良苦用心也可以理解。但在現實中,有些圖書館借保護古籍之名,不是將所藏古籍束之高閣,就是限制讀者閱覽。要知道,古籍保護固然重要,但是利用與傳承同樣不可輕視。如果只藏不用,古籍將會失去其作為書的基本屬性,成為擺設。圖書館是用來為讀者服務的機構,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將藏書使用權放給讀者,那么它也不過是一座藏書樓而已。
首都圖書館通過限制讀者的學歷和職稱來限制閱覽的做法與圖書館的主要功用有些背道而馳。誠然,古籍由于年代久遠,需要在恒溫恒濕的條件下保存,而且有的古籍不適合多次使用閱覽。但這不意味著限制讀者就可以解決古籍易毀壞的問題,為古籍閱覽設置門檻的做法并不妥當。
古籍需要保護,也需要有效利用,但圖書館大可想別的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比如通過增加古籍的公開影印,進行點校、整理、出版,加快古籍數字化進程,增加古籍微縮膠片數量等,都可以達到古籍有效利用的目的,又可以很好地保護它。
其實,古籍數字化工程早已啟動,只不過由于技術等多種限制,要想將全部古籍進行數字化目前還很難達到。不僅如此,由于古籍數字化產品受眾面很窄、需求量很小,要真正做好古籍數字化工作,必須投入高昂的人力、財力和時間成本。這正是各大圖書館沒有更好地開展古籍數字化工程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