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我國傳統年節傳承保護的世界意義

2015/5/8 12:09:15 點擊數: 【字體:

 

    陳勤建

    在全球化、現代化、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中國社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變革,民族文化傳統經受著社會歷史變革所帶來的空前沖擊與挑戰。進一步加強我國民族文化重要載體的七大傳統節日的保護傳承和傳播,其意義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傳統節日保護是文化多樣性的世界潮流。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指出:“正如生物多樣性對自然界來說是必須的一樣,文化的多樣性對人類也是必須的。”多元文化的發現和發展是當代全球化現代化進程中,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向。文化的多元化是指各民族大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依舊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精神特質,并在全球化中汲取營養,實現自身的創新與發展。由于全球化不等于一體化、同質化,全球化中的不同文化所具有的民族特色、經濟基礎等因素的千差萬別,使全球化條件下的文化多元化發展將長期保持下去。

    世界各民族國家在自身發展的不同模式中,早就體現了多元文化的理念。19世紀末,留法后又為清代外交官的福建人士陳季同,針對當時法國和歐洲一些人對中國社會的不解和狂妄的污蔑,用法文寫了專著《中國人的自畫像》,用親身體驗就中國社會文化做了不同于西方社會的另類的描繪和解讀,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文化的多樣性。此書一出,引起轟動,旋即被翻譯成10多種文字,風靡歐美。可以說,這是近現代中國文化、多元文化模式在歐洲的首次系統亮相。

    任何一個國家現代化的發展,都不能離開世界發展的步伐。但更為重要的是,現代化無法簡單地拷貝復制。任何一個國家現代化的發展,根基必須深深扎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努力地按照本民族的特色來發展自己。如在亞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都把確立民族特色和自身的文化身份作為走向現代化的基礎 。

    中國傳統七大節日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顯示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獨特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蘊涵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碼,特有的精神文化標記。它所產生的巨大精神文化的力量,始終支撐著我國民眾的生存、發展和進步,也是維護我國獨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對它們科學地實施保護傳承和傳播,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因為,傳統節日體現了特定地域民眾對天地物候變遷的獨特認知。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是怎么來的?它們不是先民在原始生活的狂野中胡思亂想蹦出來的,而是先民在特定的生存環境中,對宇宙生命與人體生命節律交織的心靈感悟和文化展演。

    以農歷年節為例,它的形成與我國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相應,受季節風候的影響,很多地區有著明顯的季節分野。遠古先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深切感受到這一點,根據自然氣候的變化和植物生長一歲一枯榮的特點,有了歲年的感悟和春播秋收兩大節令的認知。其時人們對年的時序季節,只有春秋兩季。遠古先民的生產生活大致是隨春秋季節風候節律而動。孔子寫歷史,稱為“春秋”,也是由此而來。

    總之,年節是遠古“春秋”季節節律中的一個節點,也是我們遠古先民對生存地宜人生態自然節奏的觸景生情:人生和萬物生命一體化意識的獨特理解、深切體驗、真情祈愿。

    我國傳統節日內蘊獨特的地方性生存智慧,中國本土固有的獨特的地方性知識體系。地方性知識這一理念,是美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化學者格爾茨創立的。中國古代“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似是這一理念的更早的表述。如端午節起始于古人順應節時的養生理念。因其間,多陰霾不正之氣,百蟲出動,是流感、腮腺炎、猩紅熱等流行傳染病的易發季節,為了驅邪祛毒,于是古人想出許多辦法來防病強身。端午節節俗——食粽子、飲雄黃酒、賽龍舟、懸艾葉和菖蒲、縛五彩線、配五彩香囊、趕端午藥市等,都是先民自我保護理念的習俗實踐活動,積淀了深厚的民族智慧,反映了先民自遠古以來人與天地自然和諧共處的獨特理念。環視當今世界,單邊科技主義的發展觀,過分強調對自然的改造和征服,以生態環境的破壞,換得一時的安逸,并埋下了永久災難的禍根。而我們的端午節俗,面對天時地利的變化,所采取的各種做法,卻是因地制宜、順應節時,順勢營構適宜的生存環境、生存方式,以利自己和族群身心的健康發展。套用時髦詞匯來說的話,這反映了我國先民萌芽狀態的樸素的“生態文明觀”。它是一個地區或民族標志性的、傳承性的知識文化,也必然是全人類珍貴的生存智慧和文化財富。

    傳統節日,是地域族群文化生命周期的關節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識,是人類在不同領域中形成的群體性代代相傳的思考原型與行事方式。它具有對后繼社會行為起規范化模式和思想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在現實中,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奠定了基石。中國傳統節日這一悠久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對于確立我國民眾文化身份、樹立文化自信、加強文化認同,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中國,開辟了新的通道。

    (作者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