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對先秦散文史框架的沖擊

2015/6/3 11:06:08 點擊數: 【字體: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郭店楚墓竹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和《清華簡》相繼面世,一大批不為人知的先秦散文重見天日。在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新的文獻學術資料面世,都會帶來一場文化學術思想的深刻變革。世紀之交的出土文獻都集中在先秦,而且是以散文文獻為主,這使先秦散文史研究迎來重大學術機遇。

    此前文學史家講先秦散文發展史,大都把先秦散文分為“先秦歷史散文”和“先秦諸子散文”兩大部分,認為這兩個部分各有各的發展線索,彼此互不相干。講“先秦歷史散文”,論者是從甲骨文、金文、《尚書》、《春秋》講到《左傳》《國語》《戰國策》;而對“先秦諸子散文”,則將其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論語》《老子》《墨子》為第一階段,《孟子》《莊子》為第二階段,《荀子》《韓非子》為第三階段。這個知識體系寫在大學教科書里,傳授給一屆又一屆學生。如今,出土竹書對這個先秦散文史理論框架形成了有力的沖擊。

    據考古專家研究,“郭店簡”和“上博簡”的入墓年代,大約在戰國中期偏晚,出土竹書應該是在此之前的孔門七十子后學作品。“上博簡”儒家竹書可能多出于孔門七十子之手,“郭店簡”儒家竹書要稍晚一些,應該是七十子后學之作,有人說它們是子思學派的作品。

    將出土竹書與傳世文獻進行比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它可以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某些傳世文獻的作者和寫作年代。傳世文獻中有一批記載孔子應對弟子時人的作品,與出土竹書《民之父母》《子羔》《中弓》《孔子見季桓子》《季庚子問于孔子》等在內容和形式上相近,如《禮記》中的《檀弓》《哀公問》《曾子問》《禮運》《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儒行》,《大戴禮記》中的《主言》《五帝德》《子張問入官》《衛將軍文子》《哀公問五義》《千乘》《四代》《虞戴德》《誥志》《小辨》《用兵》《少閑》,以及《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曾子制言上》《曾子制言中》《曾子制言下》《曾子疾病》《曾子天圓》等。若遵出土竹書之例,大小戴《禮記》這些文章應該作于春秋戰國之際孔門七十子后學之手。與“郭店簡”中的《緇衣》語錄體形式相近的還有《禮記》中的《表記》《坊記》和《中庸》!端鍟·音樂志》引沈約之說,以為《中庸》《表記》《坊記》《緇衣》四篇皆取自《子思子》。同樣,大小戴《禮記》中還有一批與上博簡《內禮》相似的記載禮儀的作品,如《禮記》中的《曲禮》《文王世子》《禮器》《郊特牲》《內則》《玉藻》《明堂位》《喪服小記》《大傳》《少儀》《雜記》《喪大記》《祭法》《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深衣》《投壺》,《大戴禮記》中的《武王踐阼》《盛德》《明堂》《諸侯遷廟》等,這些禮學文獻應該是孔子所述七十子后學所記。此前不少學者把大小戴《禮記》看作是秦漢文章,出土竹書表明,這種看法是不準確的。大小戴《禮記》中確有若干秦漢文章,如《月令》《禮察》《保傅》等,但只占極少數,這兩部文集中絕大多數文章應該作于春秋戰國之際和戰國前期,它們是孔門七十子后學的作品。結合出土竹書與傳世文獻來看,七十子后學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說理散文流派,這個流派包括七十子和他們的弟子后學,可以將他們合稱為七十子后學①,他們人數多達數百人,所寫的文章遠不止一部《論語》,大小戴《禮記》中絕大多數文章、《孝經》、《儀禮》、郭店簡以及上博簡中的儒家文獻,都是他們的散文作品!稘h書·藝文志》著錄的七十子后學散文有二百多篇②,今天所能見到的大約有一百多篇。我們可以將這些散文統稱為“七十子后學散文”。在七十子后學散文中,目前只有《論語》被寫進中國文學史,這對七十子后學是不公平的,其實只要我們不帶偏見,就應該承認,除那些記載禮儀的作品外,“七十子后學散文”大都具有文學價值。

    出土竹書的面世,不僅為孔門七十子后學奪回了一大批作品著作權,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們以全新的學術目光來審視先秦散文發展史。出土竹書中有一批記載孔子應對弟子時人的對話體散文,如《民之父母》《子羔》《魯邦大旱》《中弓》《孔子見季桓子》《顏淵問于孔子》《史蒥問于夫子》《魯穆公問子思》等,它們與《論語》、《孝經》、大小戴《禮記》等記載孔子言論的傳世文獻一樣,都是當年孔門七十子后學記下的。這種對話體散文形式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孔子師徒之前就早已存在,它發軔于《尚書》,成熟于《國語》!渡袝分械摹段鞑琛贰段⒆印贰逗榉丁贰堵逭a》《顧命》等,都是商周時期的對話體散文!秶Z》繼《尚書》之后發展了對話體,形成了主客問答的形式格局,問句提出問題,而答語是文章的主要部分。這些商周對話體散文有一個敘事框架,不少人誤以為它們是敘事散文,從而將它們歸于“先秦歷史散文”,而把它們與“先秦諸子散文”割裂開來。其實,商周對話體散文兼有敘事、說理的因素,而其主體是記載人物言論,這些言論有論點,有論據,應該視為說理散文。七十子后學的對話體散文與《尚書》《國語》對話體散文不是偶然的形式相似,而是七十子后學對前人的刻意傳承,他們效法商周史官,采用商周記言散文形式,執筆記載孔子言行。七十子后學在繼承前人的同時又有所創新,這就是去掉此前史官記言散文的敘事框架,使之成為純粹的說理散文。像《大戴禮記》收錄的曾參名下十一篇文章,就是比較成熟的專題論文,我們可以說,中國純粹的說理散文成型于七十子后學之手。七十子后學的語錄體散文,也可以從《尚書》文誥中找到源頭,像《盤庚》《高宗肜日》《大誥》《康誥》等,都是王侯政治言論的記錄,只不過它們是以國家意志的面目出現而已。七十子后學所記載的孔子語錄,在內容上由務實變為務虛,由政治變為倫理道德,文化學術意味明顯增強。從七十子后學散文往下看,戰國諸子散文雖然堪稱百花齊放,在散文篇幅、風格、技巧、手法、邏輯結構等方面較七十子后學散文有很大發展,但從文體上看,要之不出對話體、語錄體、專題論文幾大文體,而這幾大文體在七十子后學散文中均已基本成熟。我們完全可以說,戰國諸子百家散文是沿著七十子后學的路子走下來的。將商周對話體散文、七十子后學散文與戰國諸子百家散文聯系起來,就可以看到其中的傳承與發展。以前由于七十子后學散文這個中樞環節被人為遮蔽,導致人們看不清先秦散文發展演變的真實脈絡,所幸的是“郭店簡”“上博簡”等竹書相繼出土,我們才能撥開重重迷霧,還原先秦散文發展的真正歷史面目。

    一部先秦散文的發展史,從先秦歷史散文到先秦諸子散文,并不是彼此互不相干,它們的內脈其實是相通的。只是從先秦歷史散文到先秦諸子散文,其間有一個樞紐,這個樞紐就是七十子后學散文。七十子后學散文是先秦散文發展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處于上承歷史記言散文、下啟戰國諸子百家說理文的中樞地位。這是出土竹書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出土文獻呼喚新的先秦散文史。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

    ①“七十子后學”是《漢書·藝文志》提出的概念,它泛指戰國秦漢之際儒家后學。本文所講的“七十子后學”內涵比《漢書·藝文志》要小得多,主要是指孔門七十子以及他們的第一代、第二代弟子。

    ②《漢書·藝文志》著錄的七十子后學文章有:《禮古經》五十六卷、《經》十七篇、《記》百三十一篇、《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曲臺后倉》九篇、《中庸說》二篇、《明堂陰陽說》五篇、《樂記》二十三篇、《魯論》二十篇、《孝經》一篇,等等。作者:陳桐生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