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建設是一項基礎性、長遠性的文化工作,要始終堅持“三項原則”:一要堅持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并重。既要在推進地名標準化的過程中做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堅持“地名要保持相對穩定”的原則,慎重更名;又要通過有效措施,深入挖掘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內容,提高新生地名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保證中國特色地名文化健康發展。二要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發展地名文化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特別是對有償命名問題,要慎重對待,堅守健康文化和社會效益底線,確保地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又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大力發展地名文化產業,努力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三要堅持理論研究與工作實踐兼顧。各地要抓住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之機,認真開展地名文化資源調查、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運用多種方式,宣傳弘揚好地名文化,真正使地名文化建設接地氣、聚人氣、見實效;要及時總結地名文化建設實踐經驗,深入探索地名文化建設規律,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專題研究地名文化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為地名文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地名文化建設要重點抓好“三個關鍵”:一要抓好地名文化服務工作。例如,近期我們要積極研究“絲綢之路”沿途地名文化,開展絲綢之路地名考證、認定和發布工作;要圍繞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開展紅色地名研究、認定等工作。逐步形成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共同挖掘、傳承地名文化,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好務。二要抓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要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解決“熱衷于起洋地名、亂改歷史地名”問題的重要指示,進一步做好“鄉愁”這篇地名文化建設文章,深入開展“大洋古怪重”等地名亂象整治,構筑地名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名錄制度,建立地名文化遺產數據庫,健全地名文化評價標準體系,深入推進“千年古縣”等地名文化遺產認定工作,使地名文化遺產得到分類、分級和分層保護。三要抓好地名文化發展平臺建設。要進一步密切與光明日報等中央主流媒體合作,著力搭建地名文化發展平臺。要積極發揮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在推動地名文化建設方面的作用,形成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地名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