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古代中國和美洲文明,交流還是原創

2015/6/3 11:40:25 點擊數: 【字體:

古代中國和美洲文明,交流還是原創

發現于內蒙古赤峰敖漢旗興龍溝的紅山文化整身陶人像。它用泥質紅陶燒制而成,通體磨光,局部施黑彩。其身份疑為紅山文化晚期的巫者和王者。李韻 攝

古代中國和美洲文明,交流還是原創

發現于墨西哥特奧迪瓦坎月亮金字塔的馬賽克人像。這是一位正在為月亮金字塔擴建工程進行隆重祭祀活動的人物。它半人半神,身體赤裸,沒有性別。它的眼睛和嘴用綠石頭、黑曜巖、珊瑚、石頭以及玫瑰色貝殼片裝飾,佩戴翡翠耳飾和綠色蛇紋巖制作的珠串項鏈。李韻 攝
 

    中國文明與美洲文明有不少相似性

    印第安人的祖先從白令陸橋由亞洲到達美洲

    美洲與中國的文明形成特點迥異

    我們對人類文明認識一直是在比較中不斷深化的。考古新發現與歷史文獻的比較研究,深化了我們對中國文明形成與發展的認識。在與其他古典文明的比較研究中,深化了我們對中國文明自身特點的認識。而今,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中國社科院的考古工作者即將到洪都拉斯著名的瑪雅文明科潘(Copan)遺址開展合作發掘與研究,首都師范大學也成立了中國與拉丁美洲古代文明比較研究所,將美洲古代文明確定為進行深入比較研究的對象,必將極大地推動中華文明探源的認識與進展。

    將古代美洲作為研究和比較的對象,具有一些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從文明的形成與發展角度看,新大陸的考古與文明是個相對封閉、獨立和界限分明的課題,也是個非常有趣的觀察與比較的對象。在漫長的地質時代,新大陸曾經是塊獨立演化的區域。綜合各學科的最新成果,可以確定,美洲古代文明的主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白令陸橋出露那個很短的時間窗里來到新大陸的,其來源也僅限于東北亞某地某支早期蒙古人群。之后他們又長期處于孤立、隔絕的狀態下,直到西方文明重新發現了新大陸。盡管后來有維京人,可能還有中國人、日本人甚至是南島語系的航海家都到過美洲,但是一則難以證實,二則對其文化和文明的發展基本上沒有什么影響。因此,新大陸的文化與文明,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被西方文明摧毀的原始文明社會,走的是一條自主發展道路。這對觀察文明的形成與演變極具參考價值。

    不少人都認為美洲文明,尤其是中美洲的奧爾梅克和瑪雅文明等,和中國文明具有不少相似性,比如共同的天象觀、尚愛美石(中國早期文明中的軟玉文化和瑪雅文明中的硬玉文化)、巫術信仰以及一些陶器造型、紋飾及其他藝術要素等。張光直先生提出的“古代瑪雅-中國文化連續體”及環太平洋文化底層的假說,作為一種有力的解釋,在國內學術界就非常有影響。看來,中美古代文明之間的這種相似性可能并非文化交流的結果,舊石器時代晚期或新舊石器過渡時代的文化,某些近似的文化基底或基因在其所奠定的基礎上,各自成長與適應,進而分別形成了中美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的祖先到達美洲時,很多其后來的文化與文明要素并不存在,但是,他們除了攜帶有形的工具等文化裝備之外(比如賈蘭坡先生早在1978年就提出,起源于華北地區的東北亞地區的細石器工業傳統影響到西北美洲和中國西南地區),更可能擁有不少關于宇宙、自然、社會等方面的知識和信仰,這些幫助他們在美洲新的環境與文化進程中不斷適應探索并開花結果,因此,其形成的若干表征自然會和東北亞、中國以及環太平洋地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這既啟示我們要認真評估舊石器時代晚期東北亞地區文化的基底有多么雄厚,也要反思中國文明乃至東北亞、整個舊大陸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基礎及其可能性等問題。

    美洲考古與文明發現及其研究,不斷刷新著我們關于文明與考古學文化的認識。綜合各種資料和觀點來看,印第安人的祖先穿越白令陸橋的時間窗口大約在距今1.6~1.5萬年之后不長的時間段內。當然可能不只有一個批次的穿越者,比如,語言學家格林伯格(Joseph Harold Greenberg)曾根據美洲土著語言有納得內語、因紐特-阿留申語和美洲印第安語三組,進而推測土著人至少分三波遷來。而且古印第安人很快就分布到包括南美在內的整個大陸,南美也已經發現了超過萬年的人類遺存,其中包括陶器等遺存。中美洲的狹窄區域也發現了至少三次早期印第安人可能向南穿越的跡象,由此可見早期人類遷徙能力之強。中美洲墨西哥的坦馬利帕斯地區以及瓦哈卡河谷和特瓦坎谷地,早在距今9000年前已開始馴化玉米,這可能說明早期遷徙過來的人們關于制陶及動植物的知識基礎是很雄厚的。當然,他們不可能直接攜帶了這些文化要素,而更可能是這些人在新大陸的環境下重新發現、認識和研發的結果。陶器、農業是定居的村落、大規模增長的人口和復雜社會的技術與經濟基礎,所以,在其代表性地區之后走向文明社會也是必然的結果。

    新大陸的文明形成也不算太晚。奧爾梅克文明出現在大約公元前1600年,和中國的商代文明形成的時間差不多,這可能也是一些人認為其受到商文明影響的表面原因之一吧。之后相繼形成了中美和南美兩個相對獨立的文明中心。前者以分布在墨西哥的奧爾梅克文明為起點,包括后來非常興盛的瑪雅和阿茲特克文明;后者以公元前900年興起的秘魯的查文文明為起點,一直到被西班牙人摧毀的印加文明。它們的發展水平也不低。印加文明管控著達300萬平方公里的范圍,約600萬人口,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政體之一。中美洲在西方人到達時有大約兩千萬人口。要知道,中國文明到秦帝國時期才達到兩千萬人口。它們的金字塔形建筑、巨石塑像、文字(瑪雅和阿茲特克文明都有文字,印加文明沒有文字但有一種極其復雜的被稱為“基普”的結繩記事系統)、城市、水利工程以及大量的陶石玉金制品,一點也不比舊大陸早期古典文明遜色。

    這些發現和認識也改變了我們對于文明形成及其特點的認識。西方經典理論概括的文明諸要素以及階級、國家等文明形成理論,在各地的表現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中國早期文明中就缺乏明顯的僧侶階層,而更強調家族和部族聯盟對實物和意識形態資源的控制;美洲文明開始時并沒有金屬工具(公元前后才有了金銀制品并極其輝煌)、大型交通運輸工具和馴化的動物(除了安第斯高海拔地區的羊駝),但一樣能夠締造文明及宏偉的城市、公共建筑,宗教與藝術也同樣十分輝煌。

    尤其是舊大陸早期文明毫無例外都是大河流域的河谷文明,盡管奠定農業社會基礎的動植物馴化未必發生在河谷地帶,并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早期中心(中國文明即獨占粟—黍和稻作兩個農業起源中心),但復雜社會和文明均興盛于河谷,尤其是中溫帶地區的大河,如中東地區的兩河、埃及的尼羅河、印巴的印度河、中國的黃河與長江等,因為這些地方能支撐農業的持續發展,聚集文明社會所需要的大量人口。美洲早期文明則并非如此。中美的高地和低地從海岸到山丘并且林木茂盛,南美的安第斯山區是世界罕見的山地高原,兩者均是與大河流域完全不同的地理環境,但它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探索和建立起包括灌溉在內的復雜農作系統,馴化包括玉米、大量的豆類、土豆等地下塊莖類作物;相反,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和南美的亞馬遜河這類壯闊的大河地帶,文化卻相對滯后。因此,可以說新大陸的情況提出了一種新的文明形成與演變模式。

    新大陸的文明對整個人類文明的貢獻也是巨大的。新大陸的發現以及它提供的超過50%以上的全人類的馴化農作物品種,為舊大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不僅使得人口得以大規模增長,也為歐洲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原始積累。中國,在與新大陸文明未有直接接觸之時,明代就間接地開始大規模引進紅薯、玉米、辣椒等重要農作物,并為明代以后的人口爆炸式增長提供了食物資源的支撐。

    當然,美洲文明形成之后,長期獨立、封閉,缺乏文明之間的互動、互礪,甚至中美和南美文明之間也缺乏交流,因此,基本上停留在古典文明的階段,而舊大陸諸文明,比如中國文明長期經受游牧文化的挑戰并在應答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完善,秦漢之后即走出古典階段;兩河、埃及等古文明則不僅同樣在與外族、游牧等文化的互動中逐步改進和完善,而且較早就形成了更大的相互作用圈,吸收商業以及不同宗教等異文化要素,融會出地中海文明,并經過近代的宗教和科技革命,孕育出近現代獨領風騷的西方文明。

    這部波瀾壯闊的文明史啟示我們,不僅要開展文明的比較研究以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文明及其特點,更要推動開展文明對話、文明互鑒以及文化的交流、學習和借鑒,才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作者為《中國文物報》總編輯)作者:曹兵武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