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地名要"記得住鄉愁" 慎重更名

2015/6/4 16:02:02 點擊數: 【字體:

  “蘭陵”“蒼山”反復換、“襄陽”“襄樊”來回改,借用旅游景點名、爭打“名人故里”牌……地名是記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而近年來,一些地方出于各種各樣的理由,造成千年古名朝令夕改,歷史古城頻遭易名。

  近日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在全國地名文化建設研討會上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慎重更名,地名要“記得住鄉愁”。參會專家指出,重視地名文化就是重視國家與民族歷史,“任性改名”改丟的不僅是“鄉愁”,更是整個民族的記憶。

  現象

  有的千年地名朝令夕改

  近些年,一些地方出于各種目的,頻改地名,甚至有些貌似方便、洋氣的新地名、怪地名出世,部分蘊含人文韻味、精神圖騰的老地名被擠下了歷史舞臺。

  ——借名牌效應開發旅游。借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之名,1994年湖南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為靠向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筆下永恒寧靜之地“香格里拉”,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2002年更名為香格里拉縣,2015年又“晉級”香格里拉市。

  名人、名企、典故也成為被“攀附”的對象。一些地方人士為本地積極動議:擬將貴州仁懷市改為“茅臺市”,將河南鹿邑縣改為“老子縣”,將貴州水城縣改為“夜郎市”。還有多地雖未改名,卻爭打“名人故里”品牌:曹操故里、墨子故里、徐福故里……甚至“西門慶故里”都被列入爭搶名錄。

  ——借行政區域規劃變更“復名”。在部分轄區調整中,地名不斷變更,而一些曾被改名的地區也借機“復名”。1950年起云南思茅地區先后經歷了寧洱、普洱、思茅多個名稱,2007年又更名為普洱市。而神農后裔封王處、“扼四方之襟要”的古城陜州,也因黃河水利樞紐工程被改稱三門峽市。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湖北襄陽鎮1950年與樊城鎮合并后改名襄樊市,2010年又改回襄陽市,實現文化回歸。屈原寓意“圣地”的名邑“蘭陵”、關羽大意失掉的古郡“荊州”,也先后經歷了“蒼山”“荊沙”等往復更改,終得以重拾舊名。

  ——為討吉利“祈福避邪”。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更改地名之憂》一文寫到,有人以(江蘇省)駱馬湖諧音“落馬”為由,要求改成“上馬湖”。

  不可否認,一些地名改后為當地帶來紅利。以張家界市為例,改名后該市知名度一路飆升。但復制“張家界模式”帶來的不一定是成功,“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朱熹故里、徽商發祥地、明清社會文化縮影的水墨徽州,卻在1987年被撤銷,變成地級市黃山市。

  針對部分地區出現的“大洋古怪重”等地名亂象,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在會上指出,需深入開展整治,做好“鄉愁”這篇地名文化建設文章。

  專家指出,由千百年歷史積淀形成的地名,不應以沉睡的姿態淹沒于典籍,而應“活著”承載民族記憶。功利主義的短視目光,改掉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歷史積淀,更丟失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探因

  改名可增加業績拉動內需

  徽州、陜州等地名的消失,只是中國多座古城易名的縮影。2014年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會議發布數據顯示,1986年以來,我國約6萬個鄉鎮名稱、40多萬個建制村名被棄。

  “改名”并不專屬城鎮村落,一些老街區名也在快速消失。2013年民政部發布資料顯示,1980年至2003年北京舊城改造中,胡同地名消失近40%。

  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會長劉保全指出,社會對地名缺乏認知,保護意識淡薄,我國對古老地名隨意更改或廢止等問題時有發生。

  “這是非常可怕的行政亂作為。”中南大學教授、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指出,有些城市管理者權力大、職位高,打著科學管理的旗號改名。也有專家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希望從改名中找到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契機,為己增添一時政績。

  除了增加政績,改地名還能“拉動內需”。葛劍雄指出,改一個地名需新刻公章,制作新招牌和標志,印新文件袋、信箋信封、辦公材料,或許還能增加就業崗位,甚至養肥承包商。

  聲音

  民政部明確“慎重更名”

  我國1986年就頒布了《地名管理條例》,要求地名管理應從歷史和現狀出發,“可改可不改的和當地群眾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其后民政部又出臺《關于加強地名文化建設的意見》《全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然而有專家指出,我國目前對地名命名和更改仍缺乏系統、強有力的保護制度和規范。

  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在全國地名文化建設研討會表示,地名文化遺產要得到分類、分級、分層保護,堅持“地名要保持相對穩定”原則,慎重更名。

  文/新華社記者 彭卓 黃小希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北京青年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