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健
13年前的秋天,潘魯生戴著一頂黑布帽和馮驥才等人從中國四面八方奔赴山西后溝古村,八位中國當代一流的民間文化學者在此集結,拉開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搶救工程的序幕。13年后,中國文化界一眾學者再次回到“夢開始的地方”,望再次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搶救工程巡禮3日在晉中后溝古村舉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馮驥才講話時突然喊出潘魯生的名字,讓他戴上當年的那頂帽子。得知要回后溝村,潘魯生特意翻箱倒柜地找出那頂褶皺的帽子,把它作為一個記憶載體提醒自己,“莫忘初心。”
“它對我來說不是頂普通的帽子,更是一種鄉(xiāng)愁。在13年前的幾天時間里,教會我如何去尊重文化遺產(chǎn),如何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再次回到當年出發(fā)的地方,我戴著帽子一起回來,讓它時刻提醒著我要堅持下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潘魯生說。
2002年的一天,就在馮驥才為古村落考察對象發(fā)愁之際,一通電話讓他即刻拍腿敲定。“時任榆次區(qū)委書記的耿彥波告訴我,榆次東北的山坳里有一座古村落,原汁原味原生態(tài),走進那村子好像一不留神掉入時光隧道。他剛從村子里出來便打電話給我,我感覺他的聲音冒著興奮的光。”馮驥才在為《后溝古村落》作序時寫道。
馮驥才對后溝村感情深厚,并把它譽為自己的故鄉(xiāng)。“事物的原點總是最具魅力的,我們總想回去看看。我們對后溝村有一份鄉(xiāng)愁,一種文化的鄉(xiāng)愁,文化人集體的文化鄉(xiāng)愁。它寄托著我們一種集體的深摯的文化情懷與眷戀。”
當日發(fā)表的《后溝宣言》中提到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搶救工程的意義,“這是民間文藝工作者在重要歷史變革時期的文化先知先覺行動的發(fā)端,是對民族文化前途的覺醒和擔當。它在很多方面契合、呼應、促進了政府的文化保護工作,喚醒了社會公眾的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意識與積極性。”
談及13年后重回起點后溝村,馮驥才說道:“重回后溝村,不只是感物時傷,而是為了重尋自己留在這原點中的足跡。我們怕丟掉昨天的自己,那種自己對文化的赤誠,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道路永遠像一篇長長的寫不完的文章,只有逗號,沒有句號。”
“不離不棄文明永繼,莫失莫忘古村恒昌”。這是馮驥才為后溝村古戲臺寫的一副對聯(lián),他把保護古村落看作“上無愧于先人,下無愧于子孫”的浩大工程,希望更多的民間文化管理者、研究者、開發(fā)者加入到民間文化搶救保護與發(fā)展探索的行列,使之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搶救工程是進入21世紀以后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發(fā)起并實施的大型民間文化工程,自2001年開始醞釀,2002年籌備準備并于當年12月獲準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2003年2月正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啟動實施。此后十余年間,工程以其巨大的文化影響力推動了中國一系列重要文化政策的出臺,催生了一些重要文化制度的制訂和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