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7月9日電(記者李韻)今天,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舉辦“文物保護理念與技術國際學術研討會”,以此慶祝自己的80歲生日。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是國家文物局直屬的以從事文物研究、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及出土古文獻研究的國家級公益性科研單位。其前身可追溯至1935年1月成立的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及其執行機構北平文物整理實施事務處。從1935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著名學者、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中國古建筑研究及建筑工程界的代表人物朱啟鈐、梁思成、關頌聲、譚炳訓,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胡適、袁同禮、谷鐘秀,以及軍政要員熊斌、何思源等都是這個機構的主要成員。在他們的努力下,明長陵、天壇、妙應寺白塔、中南海紫光閣、故宮午門等幾十處北平的重要古建筑得以修繕。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該機構正式更名為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主辦并管理的文物保護專業機構。其辦公地點設在南河沿南口東側的皇堂子,由馬衡任主任委員,梁思成任委員,俞同奎任秘書。此后,隨著業務范疇的擴大,又先后更名為“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2007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正式掛牌。
據不完全統計,文研院目前是主持或參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維修設計、規劃編制最多的科研機構。其中,山西永樂宮搬遷工程、河北趙州橋維修工程、西藏布達拉宮大修、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維修工程、天津薊縣獨樂寺保護工程、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保護工程等項目,都在中國文物研究和保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今天,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出席會議,代表國家文物局向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表示祝賀。他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八十年的發展歷程,也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的八十年歷程。”他希望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秉承傳統,繼續發揮在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成長為真正的文化遺產保護“國家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