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7月22日電(徐雪 高瑩)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生物實驗室里,工作人員段育龍仔細記錄著培養機上微生物的變化情況,“敦煌壁畫上一旦出現明顯的菌斑,它肯定是有微生物,需要以這種方法對其進行測定分析。”
敦煌石窟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被譽為“東方盧浮宮”。但由于受所處氣象環境、壁畫制作材料及壁畫所附巖體礦物質組成等因素影響,敦煌壁畫產生了多種病害,其中最典型的有壁畫顏料變色、褪色,壁畫顏料層龜裂、起甲,壁畫地仗層酥堿、粉化,顏料層霉變、污染以及過去香火和洞窟住人對壁畫造成的煙熏等。
古代壁畫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副主任、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小偉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保護研究所的實驗室各有分工,在互相配合下工作人員會使用專業儀器對壁畫顏料、修復材料等進行分析研究。
“壁畫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對其修復需要一個科學的評價過程。比如所用的這些修復材料的透氣性、滲透性、耐老化的情況如何,會具體經過一個評價流程,從而讓修復材料達到‘適得其所’的效果。”保護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張華冰在材料評價實驗室說。
段育龍站在一米多高的培養機前,指著里面一個個橘色的培養皿告訴記者,我們會對壁畫上的菌斑進行一種無損測定,就是在不傷害壁畫的前提下,用無菌棉簽取樣,然后把它轉移到這個培養機上面,其中一些微生物就會在培養機上生存繁殖下來。然后再提取菌落,用現在的分子克隆技術把它鑒定出來。
“隨后我們會做一個相反的實驗,把這個微生物接到模擬壁畫上,研究這種微生物在整個壁畫的色變過程,以及所起的作用,再考慮‘對癥下藥’抑制微生物生長,從而達到保護壁畫的目的。”段育龍表示,但是這項研究還處于前期的摸索階段。
保護研究所館員崔強手握著便攜式的數碼顯微鏡說,我們除了會觀測一些壁畫的繪畫技法,顏料層位的關系以外,還會重點觀察壁畫起甲、龜裂等的程度,詳細記錄樣本修復前后的變化,然后將信息反饋給修復組。
記者隨后在莫高窟第98窟壁畫修復現場看到,工作人員殷志宏戴著棉護膝正細心地進行起甲修復。他說,這個洞窟實施修復有六年左右,加上前期研究一共有十余年,現在屬于一個檢測期,大體已經修復完成。
據悉,敦煌研究院為了保護文物遺址壁畫進行了數十年不斷地探索,除了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等壁畫修復外,還承擔起國內多處石窟寺、古墓葬、古建筑和土遺址病害壁畫的修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