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明:(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那些有歷史價值的文物上,所表現出來的,其實是對于歷史、對于生活、對于文化的敬畏感的失去。
古代的中國人,講究敬天法祖,儒家更是重視敬畏感的培養,“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敬畏是對自身文化的尊重,對那些人類生活中重要的東西的重視。古人有一整套完整的禮儀制度,不僅保證文化傳承的嚴肅性,同時也是每個人提升個人修養的途徑。
到了現代社會,更多開始強調個人的實現,強調人的理性,這當然是好事,但同時,過分地強調個人,可能也會使我們過于傲慢,對于自然,對于歷史失去敬畏感,這或許可以叫做是人性的傲慢,人們科學征服自然,同時也使得許多人失去了對自然的尊重,而這直接影響著我們對于世界、對于文化、對于歷史的態度。
輕賤歷史,也就等于輕賤我們自身,失去敬畏感,也就是失去了厚重。怎么樣改變這樣的狀態,一般的教育或許可以慢慢養成公德,這沒什么問題,我們現在的教育本身,也有這方面的內容,盡管重視的不夠,但是應該會慢慢變好。
但我想,教育可以培育公德,可以提升人的素養,可以養成自律的習慣,但僅僅如此,可能不夠,人本身有外在的需求,希望生活的環境能夠更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能夠更融洽,但同時,人也有精神上的需求,希望能夠升華,追求更高的自我實現。因此,敬畏感的培養就很重要,我認為這一個在行為規范、公共道德的養成之外,同樣需要重視的事情。
如何培養敬畏感?其實傳統的經典教育在這方面有非常多的資源,禮的培訓、人格的養成、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同時還有君子圣人作為表率,可以說,有非常完善的體系可以借鑒,這對于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其實也彌足重要,因為個人修養的提高,君子的養成,不僅僅是行為模式的改變,也是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