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首都師范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等單位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古籍數字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北京召開。來自海內外的70余名專家學者,以“古籍數字化實驗室建設”為主題,分別就古籍文獻數字化保護手段、數字文獻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簡繁體轉換與古籍數據庫字形處理、數據庫與網絡出版、基于自動排版的古籍個性化出版等前沿課題進行了研討。
國家圖書館原館長詹福瑞指出,古籍數字化加快了古籍保護進程,并有效地解決了古籍利用和保護之間的矛盾。但是,目前的古籍數字化尚未形成嚴格規范的國家標準,古籍整理還存在許多問題,急需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首都師范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所長尹小林對古籍數字化的發展提出了三個方向:一是內容的精細化,二是手段的現代化,三是傳播的國家化。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姜錫東指出,古籍數據庫對于研究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檢索功能。現在,古籍數字化突飛猛進,需求更具個性化、多樣化。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柴劍虹就海外所藏中國敦煌文獻數字化問題提出,“合作創新模式”是古籍數字化發展的方向。浙江師范大學黃靈庚認為,國學網在古籍數字化方面走在前列,對于學術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仍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第一,《全唐詩》不錄異文。而異文對于學者研究是最重要的。第二,可以繼續做專業化的數據庫。如出土簡帛數據庫等。第三,應更加擴大數據庫的規模。家譜、地方志應列入數據庫。上海大學楊逢彬介紹了自己利用古籍數字化產品進行學術研究的心得。他說,“審句例”是解決古書疑難問題諸多途徑中的最佳途徑。復旦大學吳格介紹說復旦大學圖書館在古籍數字化方面的成績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古籍書影的制作,包括善本9724葉,普通古籍9399葉。第二,古籍全數據庫的建設,收錄古籍3047種,善本1956種,稿本、抄本590種。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圖書館館長王雪茅指出現代學者的治學既要研究傳統的人文學知識,也要利用現代技術,只有二者結合,才能進行有效的學術研究。埃及學者穆罕默德·謝赫對埃及現存古代典籍的收藏和保護現狀做出了生動說明,并列舉了埃及國家圖書館等收藏機構在古籍數字化方面的主要成績。韓國大真大學李燕對韓國古籍收藏數量靠前的各個機關的電子化發展簡史做了梳理與介紹。
與會者還聽取了首都師范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與北京藝術博物館聯合于2014年創建的數字文獻實驗室的建設情況。這所全國首家以“數字文獻學”為依托建成的科研實驗室,目前已可以完整實現從線裝古籍到當代新式紙質出版物及不同載體電子出版物的全套流程。未來將通過數字化技術對古籍善本進行加工、存儲和利用。即要具備強大的處理古籍文本、碑帖、拓片、字畫、輿圖等文獻資料的能力,將原始文本轉換成數字資源;要建立超大規模數據庫,以存儲海量的數據信息并在這些信息之間建立超鏈接聯系;要有對上述數據資源進行分類、管理、挖掘、匯總的能力,以隨時根據需要將數據輸出為數字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