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是我國眾多文化元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水墨、陶瓷一起并稱為中國傳統藝術媒材,更是標識東方特色的藝術形式。漆藝最早起源于我國,至今已有7000余年的歷史。而今,歷久漫長的發展使得漆藝的人文內涵與工藝技術不斷地提升,在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的探索、實踐、創新下,漆藝種類層出不窮,品質日益提升。它的存在不僅僅是完美的視覺形式表達,更是一種民族文化與精神的符號象征,是幾千年來民族生命活動、精神沉積的物化形式。
甘肅作為中國古絲綢之路的重鎮,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甘肅的漆藝從何時起源尚沒有確切的定論,但從許多考古資料上來看,漆藝在甘肅的發展歷史已相當久遠。靈臺縣白草坡西周墓葬中發現大量殘破漆皮之后,天水馬跑泉古墓中發現了西漢時期的漆器殘件;武威磨嘴子和旱灘坡分別出土了東漢時期夔鳳紋漆缽;漳縣城關鎮出土了元大德年間(1297—1308年)的雙龍紅漆桌、套盒;天水市西郊王家磨清乾隆年間墓葬中,棺槨里外三層均涂飾紅里黑外的大漆,內棺中有彩繪紋樣。大量出土的漆藝文物表明,早在秦漢以前甘肅就已開始出產漆器,且在實踐中技藝已有一定的發展并趨于成熟。
天水地處我國漆樹大量生長的最北端。在甘肅有關地方志中,也提到隴山一帶盛產優質生漆。由于地處南北方分水嶺秦嶺山脈,所以天水產的生漆既具有南方漆的耐潮濕、耐酸堿、耐高溫等特點,又具備北方漆的高漆酚、肌理細膩、光潤如玉等特點。
天水是甘肅漆藝的發祥地之一。天水漆藝是利用松木、樺木、椴木等優質木材制成器物后,用生漆厚厚地涂于器物表面,經過數次髹飾,制成漆胎,經打磨光滑后進行雕刻填彩,再選用各種裝飾材料鑲嵌在漆面之上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經歷多個朝代的更替,明清以來,天水漆藝技術趨于成熟,制作漆藝的民間作坊非常興盛,同時也迎來了天水漆藝的繁盛時期。民國初年,天水創辦了隴南第一工藝廠,1953年成立了天水雕漆生產合作社,1958年該雕漆生產合作社改為地方國營天水雕漆工藝廠。20世紀80年代后期,國營雕漆廠倒閉,但一些零星小作坊及私營小廠相繼誕生,繼續傳承和發展著天水漆藝事業。
天水漆藝主要分布在天水市秦州區及城郊,所采用的雕刻填彩技法,在全國漆藝中獨一無二,所以天水雕漆技藝在我國漆藝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傳統手工技藝的典型代表,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一。2008年6月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傳承壁壘
天水漆藝的手工性、藝術性決定了它不能采用工業機械化方式生產,而只能通過手工勞動制出成品,同時也只能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近年來,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天水漆藝事業日漸萎縮,昔日的雕漆老廠相繼破產、改制,傳承人多有離世,手藝絕活多有流失。因此,傳承和發展甘肅天水漆藝技術刻不容緩。
甘肅地區屬于全國經濟落后省份,雖然傳統工藝種類繁多,擁有洮硯、葫蘆雕刻、皮影、漆藝等,但大多都受制于地方經濟落后,百姓購買力不強,故而未能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展。其中以漆藝問題最多。大漆工藝品昂貴的材料、復雜的加工工藝以及漫長的工期導致了其高昂的價格。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都在父子、師徒之間,甚至一些特殊的加工工藝都有只傳嫡親的講究。要熟練掌握漆藝這門技藝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和實踐,還需要忍受大漆過敏帶來的疼癢,且在短時間內無法帶來豐厚的回報,所以很少有年輕人愿意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大漆傳統工藝。在高校藝術學院學習工藝美術的學生又因為課程設置較短,缺乏實踐,要取得一定的成績也需要漫長的時間,所以在漆藝人才梯隊結構上有斷層的現象。
部分傳統工藝太依賴于傳統,缺乏對大環境的觀察與審視。現代人的審美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需要也是多樣的。傳統工藝如果墨守成規,就會失去很多市場,而設計創作新的題材和形式,又需要深厚的設計功底和多次的比較修改,所以很多從業者不愿意嘗試創新,這就進一步限制了自身的發展。
現代漆藝
關于漆藝的界定,我國漆藝界泰斗喬十光先生曾在《漆藝》一書中有如下論述:“漆藝它的含義很窄,限于漆。它的含義又很寬,‘漆器’‘漆畫’和‘漆塑’……無論平面或立體造型,無論‘實用品’或‘欣賞品’,只要涉及漆都屬于漆藝的范疇。”對于一個有著幾千年漆藝傳承和制作的地區來說,發展和前進的進程中也該包含著漆藝的各個門類,應該在漆藝的形式上進行全面發展。相對于漆畫和漆器來說,漆塑的空間陳設是天水乃至整個甘肅省漆藝的短板。漆空間屬于現代漆藝的一種觀念藝術形式,它為我國漆藝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屬于前衛藝術。甘肅地處我國內陸,大眾審美相對較保守,所以對于前衛藝術形式尚處于嘗試階段。這就需要我們在漆藝的宣傳、教育、交流等各方面打開思路,使得漆藝的藝術形式能夠向多元化的方向全方位地發展。
在學術交流方面,以江蘇、湖北、福建為代表的幾個傳統工藝大省最為活躍。相較之下,甘肅在漆藝方面的國內及國際學術交流較少,活躍程度不夠。甘肅漆藝要想邁向現代漆藝行列,突破發展瓶頸,就必須建立相應的漆藝理論研究與批評體系,積極參與國內及國際學術交流,達到一定的學術高度,在更高的學術理論層面填補空缺。拓展眼界,開闊思路,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以及不同立場對漆藝進行創作理論研究,豐富甘肅漆藝創作的現代語言,從而使得漆藝發展能緊跟現代漆藝發展的步伐。
教學轉型
目前國家對傳統藝術的傳承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尤其是加大了高等院校對傳統工藝美術的教學比重,在課程設計方面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現代教學體系代替了以師徒相授、父子相承為主體的傳統漆藝教學模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漆藝技術傳承的深度和廣度。其次,“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模式已成為當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具體到漆藝教學中,將漆藝教學、研究及產品開發緊密結合,使得產學研通道更加順暢。學校應積極地架構產業和知識產品相互交流的通道,幫助學生將創作轉化成產品,還可以利用地方優勢,與當地的民間漆藝工作室進行多方位合作,將課堂理論教學與漆藝手工實踐有效結合,形成互補機制,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當代漆藝培養新型人才,推動當地漆藝的發展。
盡管現代社會日益更新的工業產品輕而易舉地取代漆的使用價值,但它深邃的文化內涵卻是永遠無法取代的。在甘肅這片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土地上,漆文化已扎根良久。如今它的傳承與發展勢必讓更多人認識到漆藝的價值,提高整個社會對漆藝的認同感,推動甘肅本土文化產業的發展,使當代漆藝更積極地走向大眾,讓漆文化深植于甘肅肥沃的社會文化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