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拿什么保護你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6/3/17 9:31:15 點擊數: 【字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載體,“可以說是我們自家土壤里的‘精神黃金’。”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對新文化記者說。
 
  我國共有38個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是全世界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然而根據民進中央在今年兩會前的調研,在我國公布的1986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已有250人去世,“人走技失”問題嚴重。
 
  那么,該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代表委員們近日在接受新文化記者采訪時,分別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釋疑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2006年到現在,我國已建立起國家、省、市、縣4級非遺名錄,總數超過一萬項,這是一個偉大的成就,世界上還沒有別的國家對自己漫長歷史遺留下來的民間文化遺產做如此全面的梳理,這件事只有中國做到了。”馮驥才說,“跟物質文化遺產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載體是人,依靠人的口傳身授才能世代流傳。”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整個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代表的不僅僅是文化,也不僅僅是傳統,更是一種精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何水法對新文化記者說。
 
  現狀“非遺熱”背后的冷尷尬
 
  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04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近年來,一股“非遺熱”正在全國掀起,有的地方還專門設立了申報非遺事務的機構。然而提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的現狀,68歲的全國人大代表、川劇表演藝術家余開源卻并不樂觀:“都說現在‘藝考熱’,但去年四川2萬多名藝考生,只有十幾個報考川劇專業;四川過去有300多家川劇團,現在只剩下6家了。”
 
  川劇不是唯一有這種遭遇的戲劇。前文化部部長蔡武曾表示,“非遺”的傳承鏈條正在中斷:60年間傳統劇種損失了三分之一;消失的舞蹈類遺產超過20多年前時統計總量的三成,其中河北、山西兩省近三分之二的傳統舞蹈失傳。
 
  隨著城市化改造,一些傳統村落在消亡,原有的非遺產生的文化土壤在發生改變。“一些非遺后人棄農經商、進城打工,或者去旅游景點‘賣藝’。離開了原生地,離開了與本土人們的文化共享,就斷裂了與‘根’的聯系。”馮驥才說。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吳為山在進行采風和調研時也發現,有一些集體性的非遺,當原生地點發生巨大改變之后,人員四散,文化傳承面臨消失的境遇,“一些戲劇、音樂、舞蹈、曲藝等集體性的文化表現形式最為明顯。”吳為山說,這些文化藝術形式是由幾位甚至幾十位分工合作才能呈現的,一旦其中某一個人因為某些原因而離開,這項集體的藝術形式就面臨著無法再現的危險。
 
  分析過度商業開發也是問題
 
  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告訴記者,他在調研中發現,因經濟效益差、技術難度高導致的傳承人老化斷層,和因傳統生活方式改變導致的文化土壤消失,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高云認為,“當前社會流傳一種想法,似乎只要是傳統的就是落后的,正是在這種想法下,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去學習,沒有人學習,自然就面臨著失傳的風險。”高云說,從政府層面來說,對于非遺只是在“養活”,只要不死就行,根本談不上“養好”。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看來,更讓他憂慮的,是對知名非遺藝術的過度商業開發。“有的地方打著‘非遺’的旗號掙旅游的錢,只學了點皮毛就在各個旅游景點搭臺表演,看上去很熱鬧,但對非遺的保護傳承其實是種歪曲和破壞。”
 
  “非遺藝術都擁有自身龐大而精妙的內在系統,應該得到全面完整的保護,而不是放大其中的某個元素,將其與藝術本身割裂開。”田青表示,非遺不是不能商業化,但組織者首先要對非遺懷有敬畏之心,不能為了賺錢誤導觀眾。
 
  破解
 
  1.建議文物局改為文化遺產局
 
  高云今年的提案就與非遺保護有關,第一是要盡快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實施條例》;第二是建議文物局改為文化遺產局;第三是有條件的地方建立非遺館,沒有條件的將非遺項目納入現有博物館。“改文物局為文化遺產局,既解決了非遺保護機構的設置問題,又有利于將兩種形態的文化遺產統籌保護、全面展示和協調利用。”高云說。
 
  2.增加財政補貼解決傳承人問題
 
  朱永新指出,與韓國、日本等國家相比,我國對非遺傳承人的財政支持力度還存在欠缺。目前國家級傳承人每人一年有10000元補貼,地方級傳承人每年補貼為4000元-5000元,僅靠財政支持還無法滿足他們的基本生存需求。特別是有的地方領取補貼手續繁瑣,一些生活在農村的傳承人難以全部達到要求,領取補貼非常不便。
 
  “一方面要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增加補貼幅度,并在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為他們提供優待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強與高等教育、專業研究機構的合作,打通非遺技藝傳承與學歷教育的通道,解決傳承人和專業人才的就業問題。”他說。
 
  3.培育非遺的生存土壤
 
  “川劇要進學校、下基層,培育非遺的生存土壤。”在今年兩會上,余開源建議試點建立公私融合的混合體制學院,打破目前師范院校分學科分專業的教育體系,實行以藝術教育為主的全科教育,專門培養適應鄉村教育狀況的一專多能的“全科型老師”。
 
  多年以來,馮驥才一直在倡導我國的古村落保護,“非遺保護一定要和孕育它的傳統村落保護結合在一起。”
 
  4.最主要的還是觀念問題
 
  據高云介紹,日本人重視工藝的傳承,靠著一種手藝就能生活得很好,每一項無形文化財產的后邊都有一個團隊,幫助傳承人認識身上的文化。“所以我覺得非遺保護最主要還是觀念問題,是把非遺當成寶貝還是負擔。只有把非遺當成寶貝,當成貴族來養,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得以流傳。”
 
  吳為山說,對于目前存在的文化代溝問題,也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個是從小學開始,把當地的非遺編進小學教科書,培養孩子們的鄉土情結,另一方面對于一些藝術性很強的非遺,應該鼓勵其傳承人辦培訓班,同時政府給予經費、宣傳等方面的激勵,“有了培訓班,自然會有人去學習。”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新文化報
0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