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點評2015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2016/5/17 10:53:41 點擊數: 【字體:

   
    一年一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總是吸引著諸多關注的目光,不光是考古界,公眾對考古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甫一出爐,記者便“沖”向終評評委、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請他對十個項目進行逐一點評。

    1云南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
 
點評2015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云南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出土的木制品。
 
    簡介:它是云南省繼元謀人遺址之后發現的又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遺址。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木制品和用火的遺跡。

    由于木制品極易腐爛,世界范圍內關于人類早期的木制品發現亦屬鳳毛麟角。該遺址中木制品的發現不僅填補了該領域國內研究空白,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木制品。
 
    該遺址發現的用火遺跡,似篝火遺存,基本原樣保存,這種形制的用火遺存在我國舊石器早期遺址中也是首次發現。
 
    遺址的發現、發掘和研究,無疑為東亞地區古人類本地起源的學說提供了新的佐證,再次證明了滇中高原是人類起源的關鍵區域。
 
    ■專家點評:這次發現的木制品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距今一百萬年。而此前在德國發現的是40萬年前的、非洲發現的是20萬年前的。火對人類的意義,婦孺皆知,而百萬年前的火,也是首次發現。

    2江蘇興化、東臺 蔣莊遺址
 
點評2015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江蘇興化、東臺蔣莊遺址出土的玉器。
 
    簡介:遺址位于江蘇省興化、東臺兩市交界處,經過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的搶救性發掘,共發掘面積3500平方米,揭露良渚文化墓地一處,發現房址8座、灰坑110余座以及水井、灰溝等聚落遺存。出土玉、石、陶、骨器等不同材質遺物近1200件。
 
    墓地共清理墓葬282座。墓地南部,主要是較高等級墓葬,隨葬品中有玉璧、玉琮;而“平民墓”主要位于墓地中北部,體現了對應的社會分層現象。墓葬形制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葬式多樣,一次葬與二次葬并行。二次葬分燒骨葬與拾骨葬兩種,隨葬玉琮、玉璧的較高等級墓葬均為二次葬。
 
    該遺址位于長江以北,它的發現是首次在長江以北發現隨葬琮、璧等玉質禮器的高等級良渚文化墓地。突破了以往學術界認為良渚文化分布范圍北不過長江的傳統觀點。
 
    ■專家點評:江浙一帶的酸性土壤,使得墓穴中的人骨幾乎無存。長期以來,這一地區的墓葬研究都是以遺物為主。而此次居然發現了保存較好的人骨,以后就可能通過體質人類學等研究,分析人骨,再將其與隨葬遺物進行對應研究,有可能更為準確地了解當時人的生存狀態、社會形態。
 
    此外,遺址所在地距良渚文化核心區已有一段距離,而且已向北越過長江,這就用事實改寫了傳統觀念中“良渚文化北線在長江”的認識。

    3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圍 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
 
    簡介: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同時。2007年發現了良渚文明的都邑——良渚古城后,新近又確認古城外圍存在一個規模宏大的水利系統,其年代距今約5000年,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
 
    該水利系統是良渚古城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證實良渚古城由內而外具有宮城、王城、外郭和外圍水利系統的完整都城結構。是世界上已發現的結構保存最完整的早期都城系統,將中國水利史的源頭上推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
 
    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出現,均與治水活動密切相關。良渚古城正是中國境內最早進入國家形態的地點,其水利系統發現的意義不言而喻。同時,世界其他的早期文明中,埃及、兩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均為旱作農業文明,以小麥種植為經濟支柱,水利設施多為以灌溉為目的的水渠、水窖、池塘等形態。與之形成對照,良渚文明是東亞濕地稻作文明的典型代表,其水利系統以堤壩形式出現,帶有明顯的防洪調水功能。東西方文明所存在的這種差異性,在世界文明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價值。
 
    ■專家點評:良渚水利工程的發現與認定,可以說是證明了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并非只是傳說,而是有所依據的。這個水利工程比大禹傳說還早一千年,就已經如此發達完備,不能不令人驚嘆。另一方面,通過如此大型的工程,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復雜化。

    4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
 
    簡介: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包括海南省萬寧市、陵水黎族自治縣、三亞市東部海岸地帶。2012年12月至2016年1月先后發掘了陵水橋山、蓮子灣以及三亞英墩三處遺址,并在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開展田野考古調查,發現了陵水崗山、走風等30余處史前遺址。
 
    通過田野工作、初步整理與研究,獲得了豐富的文化及自然遺存,為全面認識其文化面貌與性質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填補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諸多空白。
 
    通過考古發掘,可初步構建起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的編年序列。首次建立起“英墩文化遺存”→“蓮子灣文化遺存”→“橋山文化遺存”的基本年代框架,為構建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編年與譜系提供了重要的、關鍵的證據。同時,橋山遺址出土了海南首座史前墓葬,并出土人類遺骸,將為研究海南先民的體質特征、DNA信息等提供支持。蓮子灣、英墩遺址出土了豐富的動物遺存,為了解當時的自然環境及人類生計方式提供了重要資料。
 
    ■專家點評:這個發現,填補了海南考古的諸多空白。更為重要的是,在目前南海問題引起廣泛關注的時候,考古學從今天向前追溯至史前,為中國對南海地區、南洋地區的影響,從學術上找到了支撐。同時,它也為南島語族淵源的探討提供了科學支撐。

    5陜西寶雞周原遺址
 
點評2015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陜西寶雞周原遺址出土的鑲嵌綠松石的銅轄軎。
 
    簡介:周原遺址是周文化發祥地,滅商前夕周人聚居于此并延續至西周。1976年,周原遺址迎來大規模考古發掘,于岐山縣鳳雛村和扶風縣召陳村發現兩處大型建筑基址,其中鳳雛建筑的窖穴內出土多達17萬片甲骨。2003年,李家村鑄銅作坊內又出土了數以千計的西周陶器。2014—2015年,周原考古隊重啟新一輪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獲。
 
    清理兩座夯土基址,即鳳雛三號和四號基址。三號基址是迄今所知西周時期規模最大的單體建筑,總面積達2810平方米,始建于西周早期,中期前后大面積過火,到晚期徹底廢棄。基址主體部分呈“回”字形,庭院中部有長方形鋪石遺跡,正中立石一塊,是以往西周遺址中未曾發現的特殊遺跡,可能是西周時期的“社”。
 
    “居址-墓葬區”清理墓葬、房址等遺跡100余座,年代貫穿整個西周時期。其中,早中期之際的11號墓規模最大,隨葬銅器21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周原遺址出土青銅容器最多的墓葬之一。根據銅器銘文,墓主很可能來自殷代的“舉”族,名“昔雞”,其等級相當于“士”,以“外交官”身份服事于周。
 
    ■專家點評:這個遺址最重要的發現就是那塊立石。那是一塊石碑,是禮制建筑中的石碑。它是中國禮制的文化載體,這一發現將中國禮制建筑推到了兩周。遺址與遺物對應,對于研究中國禮儀之邦的文化有重大意義。此外,那駕車輪全部包著青銅的車子,是高等級遺物,應屬禮儀用車。
 
    6湖北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墓葬區
 
    簡介:首次在礦冶遺址發現墓地,揭示了礦冶生產的管理者和生產者的相關信息。
 
    一槨一棺墓和隨葬青銅、玉器的寬邊長方形小型墓,規格高于其他墓,墓主身份可能為礦區較低層次的生產管理者或高等級礦師。根據隨葬品情況推測,這些墓主人可能有分工,如隨葬銅兵器的可能與礦區安全保衛有關,隨葬銅斧、銅鑿、銅刮刀等的可能與礦區采冶、竹木管理和制作有關,隨葬銅削刀的可能與生產記錄相關。隨葬孔雀石、鐵礦石、石砧等碎礦工具的或無隨葬品的小型墓墓主,可能是礦冶生產底層的技工或工人。這些為研究春秋時期銅綠山乃至中國古代礦冶生產中的人力分工和技術種類等問題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對墓葬出土的部分銅器和孔雀石進行了鉛同位素示蹤分析,表明這些銅器的原料多數來源于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冶煉場出土爐渣分兩批次檢測,含銅量平均為0.49%和0.68%,皆說明煉銅技術已達到了近現代冶銅技術的水平。
 
    ■專家點評:科技是生產力,不同時期的生產工具代表著不同的生產力。銅礦的開采、冶煉,都是為了提高生產力。因而從這個角度看,礦冶考古是一種基礎性的研究。另外,此前的銅礦考古,礦洞、巷道都有發現,采礦、洗礦、冶煉的遺跡也都發現過,但總是“見物不見人”。這次的發現是首次將人與礦聯系在了一起,由此可以更準確地推測、復原當時礦業生產的狀況。

    7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
 
點評2015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玉佩飾。
 
    簡介:2011年至今,歷時5年時間的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考古工作,共勘探約100萬平方米,發掘約1萬平方米,取得了重要成果。
 
    通過對海昏侯墓周邊5平方公里區域的考古調查和勘探,發現了以紫金城城址、歷代海昏侯墓園、貴族和平民墓地等為核心的海昏侯國一系列重要遺存,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
 
    迄今已出土的1萬余件(套)文物,形象再現了西漢時期高等級貴族的奢華生活,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大量的出土文物,完整的墓園結構,高等級的建筑遺跡,鮮明的墓葬特點,明確的墓地與都邑位置關系,組成了關于墓主身份的多重證據鏈,清楚表明墓主是西漢時期第一代海昏侯劉賀。
 
    ■專家點評:這個發現之所以重要,一是其墓葬保存情況之好,罕見;二是墓主人經歷之特殊。劉賀一生大起大落,其隨葬品中包括了他人生各階段的物品,反映其不同時期的物質文化。加之劉賀所處時期是漢中后期,正是國力最為強盛之時,由此,發現文物的豐富程度、復雜程度,都是此前墓葬中罕見的。

    8河南洛陽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
 
點評2015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北魏洛陽宮城中樞區遺址。
 
    簡介:2012—2015年,結合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啟動了漢魏洛陽城以太極殿為中心的宮城中樞區考古勘察。太極殿遺址位于北魏宮城中部偏西,北距河南省孟津縣平樂鎮金村約1公里,南距宮城正門閶闔門遺址約460米。
 
    據發掘解剖,太極殿建筑群的建筑時代主要為三個時期,其主體建筑始建于曹魏時期,北魏時期重修沿用,北周時期改建未成。
 
    這項考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確定了該宮城墻垣的四至范圍與時代序列;其次,進一步了解了該宮城中樞區軸線建筑的空間布局;再次,對宮城最核心建筑——太極殿宮殿建筑群的布局結構有了嶄新認識;最后,證實了文獻記載曹魏新建的洛陽宮是一座居北居中的單一宮城,由此也確認了中國古代由漢代多宮制到以后各代居北居中單一宮城形制的轉變時間,由以前認為的南北朝時期提早到三國曹魏時期,這是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嶄新認識。
 
    ■專家點評:首都是國家的縮影,皇宮是政治的縮影。太極殿就如同紫禁城里的太和殿,是國家的中心點,居中、居前、居高,以體現國家至上的理念。這種理念一直影響到明清時期。更為重要的是,太極殿建于鮮卑人執政的北魏時期。這說明,中華文化一直是多民族融合、各民族認同的文化,是一種國家認同。
 
    另外,從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來說,看一下中國唐朝時期日本建的大極殿,與太極殿完全一樣,甚至連名字都一樣,日語里“太”和“大”是一個意思。足見中國文化對東亞文化影響之深遠。

    9內蒙古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葬
 
點評2015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內蒙古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出土的金花銀鏤空鳳紋高翅冠。
 
  簡介:墓M3出土的三節蓮花形銅燈、手持柄式蓮花香爐,為不可多得的遼代文物精品。
 
    墓M2全長近四十米,墓門仿木結構,唐風濃郁。該墓出土的許多文物與遼陳國公主墓出土遺物相似,但制作更為考究。墓葬還出土了五件玻璃器,應為伊斯蘭玻璃,為草原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墓葬中發現墓志一盒,中部陰刻篆書“故貴妃蕭氏玄堂志銘”幾字。據墓志可知墓主人為遼圣宗妃,其家族在遼代九帝中共出過四位皇后,是遼代外戚最為顯赫的一支。
 
    M2出土的墓志有對后族蕭氏姓氏來源的相關記載,稱遼皇族耶律氏漢室之宗,劉氏也。后族系出蘭陵,故稱蕭氏。由此可知,墓主人即為遼圣宗第一位皇后,也就是《楊家將》中人們熟悉的蕭太后。
 
    ■專家點評:根據出土的墓志,蕭氏乃是蕭何之后,而遼代皇族耶律氏自稱是劉邦后裔。這種巧合其實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中國自古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的通婚非常頻繁,彼此都是親戚關系。如同一個大家族,不同民族兄弟當皇帝,但大家還都是兄弟。
 
    另外,隨葬品中有大量西方的文物。一方面,這是文化交流的結果,另一方面,這些體現的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容乃大”的開放胸襟。

    10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
 
點評2015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帶“致遠”文字的白瓷小托盤。(本版配圖均為資料圖片) 
 
    簡介:“丹東一號”沉船位于丹東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處。2013-2015年,歷經三個年度共四次的水下考古調查,在深達24米的海底找到一艘鋼鐵沉艦,并確認為清北洋水師的致遠艦。
 
    通過歷次水下考古工作,抽沙揭露出長達60多米,寬9-10米的艦體殘骸,艦體外殼用鋼板構造,使用鉚釘連接。水下發現沉艦整體受損嚴重,從殘存的鍋爐高度、舯部穹甲看,沙中艦體殘存高度已位于水線以下,按艙室結構已是底艙的動力機艙,其高度已不到完整底艙的頂部。沉艦發現多處火燒跡象,從周邊拋撒的鋼板、木質船板、鍋爐零件等物品,可推測發生過劇烈爆炸。
 
    歷次考古發現并提取水下文物計60個種類、180余件文物,涉及船體構件、艦載武器以及船員生活物品等等。其中,能確證“致遠艦”身份的遺物有:方形舷窗、152毫米炮彈、十管加特林機槍、魚雷引信、“致遠”文字款識的定制餐具等。致遠艦的考古調查發現,為中國近代史、甲午海戰和世界艦船技術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
 
    ■專家點評:“致遠艦”是中國人為保衛國家浴血奮戰的物化載體,是歷史的見證。中國的軍艦,在自己的海域被外國炮火擊沉,誰是侵略者,一目了然。為歷史提供實物證據,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也是考古的歷史使命。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