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一種城市文化,它生在城市、長在城市、留在城市。電影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電影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檔案、學術或文化再利用價值的電影文化物質實體,主要包括電影廠、電影院、電影拷貝、道具、服裝、電影拍攝制作設備、編劇手稿、分鏡頭劇本、后電影產品、電影名人故居、電影明星遺物等;電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電影拍攝、表演、制作、傳播、修復等方面的特殊技藝、儀式、風俗、節慶等精神文化形式。
因為電影的城市文化屬性,不同電影往往與特定城市發生聯系,電影人、電影機構也分別屬于不同的城市。所以,電影文化遺產往往屬于特定的城市,它是一種城市文化遺產,需要特定的城市予以保護和傳承。
記錄城市歷史 塑造城市生活
電影遺產是城市的忠實記錄者。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有史以來的電影作品都或顯或隱地參與了記錄城市的工作。例如,觀看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短片,我們可以穿越時空看到19世紀末法國城市的鮮活面容;重溫舊上海的大量電影,一個活著的舊上海就呈現在我們眼前。城市風貌、城市時尚、城市生活、城市事件和城市歷史都不同程度地在電影作品中留下烙印。
城市文化是一個大的文化生態系統,包羅萬象,電影文化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和諧共生的眾多文化子系統共同構成了城市文化生態。對于城市文化保護,如果其他文化保護得很好,電影文化卻遺跡難尋,這樣的情況就意味著文化多樣性沒有得到保護,城市文化生態不健康。
城市電影文化遺產是城市文化歷史遺產的一部分,它既自成體系,又與其他城市文化形式互相聯系。在電影誕生之后的100多年,城市人的生活已經深深烙上了電影的印記,電影文化也成為城市文化的子集,成為城市文化森林中的一種植物。缺了它,這片文化森林就是殘破的,這一文化生態就存在潛在的危險。
電影文化遺產一直在塑造城市。我們在街頭閑逛,會看見城市當中存在大量與電影有關的物質實體:電影制片廠、影院建筑、電影主題公園、電影博物館、電影主題餐廳、電影主題婚紗影樓、電影主題房地產項目、電影元素店鋪等。這些電影文化物質實體,一方面構成電影文化遺產的物質基礎,構成城市面容的局部,另一方面又通過與人的交往塑造新的城市街區和生活時尚。
自從電影誕生以來,城市生活有一種時尚,就是跟著電影去旅行、結婚、戀愛、烹飪、裝修、買車……這充分說明,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現代城市生活。
不僅塑造當下城市生活,電影還能塑造未來城市生活。1953年的電影《羅馬假日》,至今還對羅馬旅游業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1960年的國產電影《劉三姐》,至今還深刻影響著廣西南寧、桂林等城市的規劃和建設。這樣的案例告訴我們,電影作品既能作為當代文化塑造城市,又能作為文化遺產塑造城市。
留住文化記憶 延續文化根脈
城市是城里人的故鄉,保護城市文化遺產就是記住城里人的“鄉愁”。一個喪失了文化記憶的城市就是一個沒有記住“鄉愁”的城市,就是只有現在、沒有過去、時空斷裂、文化根脈死亡的城市。這樣的城市不僅不可愛,而且讓人膩煩甚至感覺恐怖。
電影文化遺產是城市文化記憶的遺存,代表著電影文化和城市娛樂休閑文化的根脈,也是讓城市人魂牽夢縈的“鄉愁”。城市文化是涵蓋城市古代人、現代人和未來人的文化。保護電影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城市文化血脈,傳承電影文化血緣,讓電影誕生后的百年歷史能夠在城市中找到線索,讓城市文化里的影像文化不至于斷裂和流失。
電影文化遺產保護對電影的意義體現在,一是作為檔案和證據記錄電影歷史;二是作為經驗和教訓讓后來的電影生產找到歷史參照;三是作為資料和線索讓一切對電影感興趣的人擁有查詢渠道;四是作為遺產和資源刺激電影文化創新和創意。電影文化遺產保護對于電影的意義并不難把握,但其對于城市的意義經常不被認識到。
保持文化特色 維護文化安全
特定的電影文化屬于特定的城市,保護和弘揚所在城市電影文化就是保護該城市的文化特色。比如,北京是中國電影的誕生地,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吉林長春是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廣西南寧是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的起錨地。這都是電影文化賦予特定城市的文化特色,值得所在城市珍惜和愛護。保護好城市電影文化遺產,就保持住了城市文化特色,守住了城市文化驕傲。
當前,“文化特色危機”成為我國城市建設中的共性問題。城市面貌喪失特色,正如一學者所言,“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里城外一個樣。”幾乎所有城市都是高樓林立、現代時尚、千城一面。去一個城市,就好似跑遍了全中國所有城市。
我們并不反對高樓林立和現代時尚,但這只能代表城市文明的一個方面。如果林立的高樓遮蔽了城市的歷史,時尚的外觀抹去了文化的記憶,現代的容貌扼殺了寶貴的遺跡,這樣的城市建設是目光短淺的,這樣建出的城市雷同,城市文化也注定毫無特色。
喪失了文化特色,就意味著文化安全受到威脅。因為文化本身就是擁有地域特色、歷史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沒有特色的文化是畸形文化,是被同化的文化,是缺乏安全的文化。在此意義上,保護城市電影文化遺產對于維護區域文化安全有著積極意義。
構成文化資源 促進城市發展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認為,文化遺產資源是一個城市的最大資產,它是一座城市的魅力和發展動力的來源。之所以被稱作“最大資產”,就是因為文化遺產具備其他資源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具備其他資源無法企及的創新性。在21世紀的城市,隨著后工業時代的到來,文化消費成為推動城市產業發展的關鍵動力。由此,文化遺產的魅力和魔力正逢其時。
文化遺產不是已經死亡的東西,在精神層面,它依然具備旺盛的生命力。學者朱大可認為,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在于,將那些能夠滿足文化符號生產需要的器物、古跡、生活方式與藝術作品保護起來,形成可供參考和嫁接的歷史文化文本,以擴大文化產業現存的符號譜系。文化遺產是活的歷史文化文本,它構成一種現實文化資源,具備潛在的文化利用價值。只要被創新創意的活水澆灌,它便可以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能促進城市良性發展,這樣一種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式是綠色、環保、高效的。它不僅生產 經濟 價值,更生產文化價值;不僅獲取物質利益,更獲得精神收益。相較于其他產業形式,這是城市最理想的發展方式。
與其他許多城市文化遺產形式相比,電影文化遺產性質獨特。其獨特性體現在,一是在時間上年代不長,可追溯歷史較為清晰,也較為市民所熟悉。二是在題材上介入城里人休閑生活,與市民生活聯系緊密,受關注度高。三是在空間上與居民區接近,因為傳統影院及電影制作機構處在城市中心,相應形成的電影文化遺產一般就在居民區附近。這樣的獨特性使電影文化遺產能變成一種優質的城市文化資源,更容易被成功利用和嫁接,更容易成為推動城市良性發展的文化產業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