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是在文化遺產領域開展的國情國力調查,是一項旨在全面掌握我國文物資源、加強文物保護、建設文化遺產強國的國家工程。通過這次普查,可以發現可移動文物保護和利用方面尚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是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存在問題。以昆明市博物館為例,目前該館有可移動文物兩萬余件,但文物保護資金主要投向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以上國有博物館,市級博物館基本得不到財政資金的投入。近年來,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央、省、市等各級財政對文物保護投入的資金比例逐年上升,但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求。尤其是地處西南偏遠地區的云南,國家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力度明顯不足。館藏文物數量大,保護難度大;文保資金短缺,保護工作難以施展是文物系統存在的普遍問題。現代科學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也要求博物館采取先進的技術手段,做好文物的庫房保管和展廳展示的風險防控,提升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綜合能力。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
其次是文物保護專業人才缺乏。通過此次文物普查工作發現,基層博物館文物保護專業人才普遍較少,文物技術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更加匱乏,許多人員只能稱作“文物庫房鑰匙的保管員”。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配備的工作人員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培訓,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博物館沒有用人權,人事任免仍然沿用傳統模式,由主管部門負責安排或組織考試;工作人員待遇普遍較低,相關激勵機制也不到位,很多優秀人才不愿到文物系統工作,甚至一些懂業務的人員也留不住。提高文物保護工作質量,人才培養是關鍵,加強文保人才隊伍建設至關重要。
這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的大練兵,文博工作者深刻體會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今后應該重視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第一,切實規范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文物管理體制。第二,多渠道籌措資金,解決文物保護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文物保護是一項既困難又復雜的工作,開展工作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比如文物科技保護部門缺乏的主要是購買文物保護儀器、工具、藥品等所需的經費,經費保障不了,就無法實施保護任務。第三,必須具備有利于文物收藏的硬件設施。文物收藏需要寬敞、安全、實用、環保的藏品庫、暫存庫,為藏品營造一個良好的保存環境。第四,必須建立一套完整、詳細、科學的藏品檔案,使藏品便于保存、查找、研究。第五,通過對文物的保護,對傳統制作工藝的保護,傳播知識、發展現代科技。通過對古代文物的鑒定、修補、仿制,讓觀眾了解當時工藝,感受歷史生活場景,更好地發揮文物的社會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