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是由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拿出自己的脂粉錢資助開鑿而成,每天吸引著上萬游客。不久前,奉先寺南壁力士的腳上,悄悄脫落下指甲蓋大小一小塊巖石,這一肉眼難以觀察到的損害,被安放在這里的24小時高清監測儀捕捉下來了。
文保人員隨即行動,迅速將這小塊巖石歸位、粘貼,同時對這一區域進行了排查和整體性加固,防患于未然。
“如果沒有監測到,這一小塊巖石就永遠消失了,力士身上就多了一份永久殘缺。”龍門石窟研究院石窟保護中心副主任馬朝龍說,
“經過4年努力,目前龍門石窟的監測體系已覆蓋了重點區域和重點洞窟,任何細微的變化,如巖體穩定性、風化裂縫、滲漏水、洞窟里的溫濕度等,都會被記錄下來,并傳輸到國家監測預警總平臺。”
自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隨著今年7月廣西左江花山巖畫和湖北神農架申遺成功,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0項,繼續保持世界第二的領先地位。50項世界遺產中,文化遺產和文化景觀遺產35項、自然遺產11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
為了履行好保護文化遺產的重任,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投入巨資加大對遺產的監測,相繼建起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總平臺和各遺產地監測平臺。目前,總平臺持續穩定運行,龍門石窟、蘇州古典園林、麗江古城等遺產地與總平臺實現了互通互聯,文化遺產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性進步。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最新發布的年度總報告顯示,除廬山國家公園、五臺山和澳門歷史城區之外,75個文化遺產地大都開展了以人工觀察為主的遺產本體監測,遺產本體基本無險情。
通過對監測數據的初步分析,專家掌握了文物本體的病害,如建筑物主要病害為蟲害、裂隙、不均勻沉降及傾斜等,碑刻、雕塑等病害主要集中在由溫濕度頻繁波動造成的開裂、風化等,古遺址、古墓葬、洞窟的病害主要集中在風化、坍塌、滲水和霉菌等。
大部分遺產地還開展了自然環境、災害、建設控制、社會環境、旅游與游客監測,以及安防消防、考古發掘、保護展示和環境整治、科研課題等遺產保護管理體系方面的監測,去年全年向監測預警總平臺提供18萬多項監測數據。
“高清智能監測系統隨時對文物本體進行著‘體檢’,能及時發現人的肉眼難以發現的病害,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手段。”登封市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監控中心副主任侯春華說。今年夏天,監測發現,嵩山少林寺和嵩陽書院的古代建筑出現白蟻,文保人員及時進行了防治處理,未出現大面積蟲害。
“監測理念的引進,極大地促進了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已作為我國加強和改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重要抓手和推手。”河南省文物管理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處處長姚向東說,“但資金投入不足、體制不順、專業人才短缺等問題,制約著監測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通過監測還發現,新建項目對世界遺產影響程度最高。2015年70多個遺產地的遺產區、緩沖區內共發生新建項目55項,其中絕大部分新建項目未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此外,社會環境、游客負面影響、自然環境等也不同程度地對遺產產生影響。
鑒于目前對于監測發現的問題還沒有處理應對措施,專家建議建立可行有效的督查制度,聘請獨立的督查員,及時查處監測中發現的共性問題。
“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監測管理辦法及遺產地監測工作指導性文件,在國家層面形成管理規范、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加強監測數據的分析應用。”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局長呂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