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論“互聯網+”博物館的信息服務

2016/10/24 17:35:52 點擊數: 【字體:

  引言
 
  博物館是征集、保藏、陳列和研究人類及環境遺留的有形或無形文化遺產,并利用產品的科學性、歷史性或藝術價值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等服務的非營利性機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博物館成為人們擴大視野、滿足審美享受、培養生活情趣、接受重要信息的場所,在城市的文化建設和文明傳承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從而使信息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逐漸提高到絕對重要的地位。
 
  2008年起國家決定對博物館實施免費開放政策,朔城區馬邑博物館于2012年4月正式對外免費開放,經過四年的時間,參觀人數逐年增長,觀眾群體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以往馬邑博物館的觀眾多以觀光客、文化愛好者為主,而現在的參觀人群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的觀眾比例逐漸上升,從中可知博物館已經不再是以前的文化象牙塔,而是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國家文化資源的日常休閑場所。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如何以人為本,更好的為公眾服務;博物館如何突破實體博物館的限制,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信息化服務成為普遍關注的話題,而信息化為博物館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契機。
 
  1  互聯網+博物館信息服務特點
 
  “互聯網+”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信息化或數字博物館有很大的區別:在傳統的信息化建設中,我們通常思考信息技術能如何為博物館服務,如何利用技術全面提高業務能力,而“互聯網+”模式是以互聯網思維重新看待博物館,重塑博物館的部分形態,與數字博物館不同的是,“互聯網+”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創新過程。
 
  1.1 網狀的信息鏈接
 
  移動互聯網最大的貢獻在于拉近了人與信息的緊密程度,使智能化設備端變為信息化的紐帶,成為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系統的連接器,提供無所不在的信息化服務。
 
  博物館的藏品大多放置于展廳和庫房,其附帶的數字化信息又多半存儲于機房,觀眾難以獲得全面信息,智能移動終端的運用對博物館教育和宣傳打開了一扇大門,它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將博物館信息以最快最便捷的形式傳遞出去,在展覽展示、教育活動、觀眾互動、社交、網絡等方面提供一個便捷平臺,實現與觀眾“零距離”互動,觀眾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消費者,而成為文化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博物館的信息將被徹底激活。以馬邑博物館為例,它于前兩年相繼在網絡上提供高清藏品影象資料,其中包括國家一級文物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剎、雁魚燈等;馬邑博物館學術委員會近期已建成網上服務項目,觀眾可對兩萬多件藏品、資料進行在線查詢。
 
  1.2信息服務一體化
 
  移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關注信息服務一體化,通過服務與服務,設備與設備,線上與線下的串聯,給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這種模式具有很強的用戶粘性,適應長期運營和發展。
 
  對博物館而言,這種模式也很適合。博物館具有良好的上下游產業鏈——展覽、新聞、交通、旅游、社教,出版物、文創產品等,也擁有非常優質的用戶群——文化愛好者,學生、旅游者等,消費特征各不相同,這些元素為我們的“互聯網+”提供了具有想象力的構劃空間,以馬邑博物館來說,最大的用戶入口是每年十多萬的線下參觀者,我們可以做反轉操作,將線下用戶吸引至線上注冊,根據分眾類別,引導完成參觀、講解、紀念品購買、學習、分享等一系列活動,從而體現信息服務一體化。
 
  2 “互聯網+”博物館信息服務內容
 
  下面以博物館網站和微社交為例,探討博物館運用互聯網為公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情況。
 
  2.1博物館網站
 
  2013年馬邑博物館也建成了自己的網站。它大致為公眾提供以下信息服務:
 
  1、 博物館概況
 
  主要包括博物館簡介、機構設置、參觀指南等。博物館簡介包括博物館的性質、建館歷程、藏品及陳展介紹等情況;機構設置主要包括博物館的基本構架及各部門職責;參觀指南包括博物館的地址、聯系方式、交通路線、參觀時間、參觀路線、預付服務、平面圖等。
 
  2、新聞動態
 
  主要包括博物館新聞和國際、國內文博信息。特別是博物館近期展覽和活動內容大多放在首頁最顯眼位置或以滾動形式播出,以引起參觀者的注意。
 
  3、館藏精品
 
  博物館藏品是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博物館中的大量藏品,由于受展出空間或保護條件限制,長期得不到很好的展示,而互聯網、多媒體的應用,使得大量未展出的藏品,通過博物館網站得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展出。如國家一級文物法華群塑,通過網站的形式,使更多的線上觀眾足不出戶就欣賞到了這件藝術瑰寶,從而更好的了解馬邑博物館的展品情況,
 
  4、陳列展覽
 
  陳列展覽主要包括常設展覽和臨時展覽。常設展覽大都是博物館固定陳列在網上的重現,臨時展覽則是對博物館舉辦的臨時展覽進行內容介紹。除此之外,馬邑博物館網站提供虛擬瀏覽,極大程度滿足了線上參觀者。
 
  5、教育培訓
 
  主要包括文獻檢索、專題講座、學術動態等內容。如馬邑博物館在其網站上設置了全文檢索功能,參觀者隨意輸入關鍵詞就可以搜索網站中所有與之有關的全部信息。專題講座是在網站中登出近期要舉辦的講座主題與內容;學術動態則包括博物館專家介紹、知識解答等內容。
 
  6、互動交流
 
  互動交流主要包括留言板、論壇、博客、網上調查、趣味問答等,通過網絡與觀眾進行信息交流,并以此對博物館工作進行改進,通過這種信息反饋渠道,可以使博物館與公眾交流,提高博物館信息服務質量。
 
  2.2 微社交與運營
 
  運營是“互聯網+”模式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決定了對用戶的影響范圍和影響力,很多博物館已先期將活動預約及與參觀相關功能轉移到APP或微信公眾平臺,只在現場留少數人工服務,促使參觀者下載APP或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形成了大量從線下轉線上的用戶轉化,還可加入活躍度較高的紀念品商店,在線購買或獲取折扣吸引用戶加入。
 
  博物館線上服務活躍度是博物館在線系統乃至互聯網運營的重要課題,如建立博物館特點的微社區,與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吸粉,同時可與學校聯動,通過APP設置教學頻道,使展館成為科學教室,成為學生們了解歷史的學習平臺,并通過設置一系列答題及有獎問答等方式,吸引更多學生和老師的加入。馬邑博物館開放了微信公眾平臺,設置了語音導覽、視頻欣賞等欄目。語音導覽為觀眾提供了馬邑博物館全部常設展覽的語音講解。智能和人性化的導覽設計成為微信公眾平臺吸粉的最大利器,通過這種營銷方式更好的促進了馬邑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3 博物館信息服務的發展趨勢
 
  隨著互聯網的運用,它不僅成為博物館展示宣傳的新途徑,也是博物館拓展教育功能、提供服務質量的重要手段,博物館利用互聯網覆蓋廣、不受時空限制,形式靈活多樣等特點,更好的為公眾提供信息服務一體化,而博物館信息服務也呈現以下趨勢:
 
  3.1信息資源數字化
 
  據考察,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紛紛開始將信息技術與博物館業務相結合,開展信息資源的數字化。博物館依托技術,將大量的藏品、展覽信息、文化產品、講座等觀眾感興趣的內容,以文字、圖片、音頻、三維展示等方式發放到各個網上平臺,供觀眾瀏覽、使用。
 
  3.2 服務對象社會化
 
  隨著我國公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們對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強,公眾對博物館的訴求發生了變化,博物館不再僅是為參觀者提供實地考察的場所,也成為公眾間了解多元文化的載體,博物館信息服務突破了原有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將信息資源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信息資源體系。
 
  3.3服務方式社會化
 
  現代社會進入了多元化的階段,人們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有更為強烈的自我需求,年齡、性別、職位、生活經歷、愛好的不同使公眾對博物館有不同的需求,每個人關注的內容和希望獲得的信息都是不同的,博物館針對不同的觀眾提供不一樣的服務成為一種趨勢,這就迫使博物館繼續在信息服務方面有所改進、提高。
 
  3.4服務內容綜合化
 
  隨著公眾對文化需求的提高,博物館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觀眾不滿足于簡單的參觀游覽,需要博物館為其提供更全面的服務,而網絡為公眾充分了解博物館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如在藏品方面,為觀眾提供圖文和三維展示;在宣傳教育方面,提供遠程學習、在線講座、視頻等。
 
  3.5 服務手段多樣化
 
  隨著移動通信和網絡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手機、微信、微博,網站等新興工具應用于博物館信息,手機導覽服務方式多樣化,借助文字、語音、圖像、視頻等方式,為觀眾提供展覽展品查詢、參觀路線查詢等一系列現場輔助導覽及遠程教育服務功能,把博物館數字資源整合起來,使信息資源一體化,為公眾提供一站式服務。
 
  結語
 
  “互聯網+”能幫助博物館延伸基本的社會職能。一方面,互聯網新技術的使用加強了博物館與公眾的聯系;另一方面,互聯網也將博物館打造成一個公眾教育的平臺,讓更多的家庭可以借助網絡從博物館汲取知識。而虛擬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是實體博物館面對的機遇,而非沖擊。蒙娜麗莎幾乎人人皆知,但每天還是會有成百上千的人跑到盧浮宮一飽眼福,因為博物館那種神圣、莊嚴的感覺只能實地感受,所以說,博物館技術不管怎樣發展都應該以物為主,隔著屏幕的體驗不如走到博物館親眼看更加真實。希望便捷技術的應用能夠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面對面與歷史對話。
 
  “互聯網+”是未來馬邑博物館發展的方向。馬邑博物館使用新技術手段的終極目標在于最大限度、更大范圍地吸引公眾走進博物館,讓全社會了解、認識馬邑博物館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地位和作用,更好傳承和發揚馬邑文化。
 
  參考文獻
 
  [1]相娜。互聯網時代博物館面臨的挑戰與對策【A】。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 2014.3.15.
 
  [2]郭萍。探析文博系統信息化建設【J】。武漢文博 2011(2)
 
  [3]孟慶金。博物館與學校教育合作的有效合作工具【J】。中國博物館 2014.3.
 
  [4]吳晨生。數字博物館與信息設計【M】。兵器工業出版社 2013.6
 
  [5]祝孔強。文物基礎數據庫建設研究與探討【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11(3)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物網-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