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精粹、鄉土中國的“活化石”,保存著彌足珍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千百年來,星羅棋布于中華大地的傳統村落記錄著不同地域社會真實的發展歷程,承載著不同地域民眾鮮活的歷史記憶,是中華文明綿延賡續的重要根基,也是人們現代鄉愁的有效“消納地”。
改革開放以來,在呼嘯而進的現代化、城鎮化和市場化浪潮中,傳統村落的精英群體或因村落狹仄生活所迫或因社會公共服務短缺紛紛“離土離村”,致使傳統村落的建設和發展失去了“本土性”中堅力量。村落精英是傳統村落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管理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是傳統村落“場域權力”的擁有者和執行者。近年來,盡管包括政府在內的多種外援性力量都積極介入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但都因村落精英群體的“不在場”而無法有效轉化為傳統村落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力量,無法根本上破解傳統村落保護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這是傳統村落保護難以取得預期成效的重要原因。
正如學者季中揚所言:“鄉賢文化自覺與踐行是鄉村內部精英對鄉村建設的主動擔當,是鄉村文化建設中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計。”鄉賢是鄉村社會教化的啟蒙者,是鄉村內外事務的溝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領者。在傳統社會,皇權止于縣,鄉賢則以其特有的社會文化權威主導和推動著鄉村社會的治理和發展。在現代社會,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同樣離不開“先天持有在地知識、先天具有在地社會網絡、先天具有地方威望”的新鄉賢的文化自覺和主動擔當。
對傳統村落保護而言,新鄉賢既包括傳統村落精英、返鄉創業者和退休還鄉者等“本土化”社會群體,也涵蓋非政府組織志愿者、專家學者、村官等“非本土化”社會群體。新鄉賢既了解國家政策又諳熟傳統村落的“人情世故”,既具有現代化的視野又兼備一定的能力和聲望。他們積極主動回鄉“在場”垂范和躬身啟蒙引領,以及隨之而來的新思想、新信息、新技術、新資本等要素資源必將攪活傳統村落保護的“一池春水”。
新鄉賢是修復傳統村落空間布局與形態的“啟蒙者”。村落空間布局與形態是傳統村落的“筋骨肉”。保護傳統村落首先是對傳統村落的空間布局與形態進行“修復”和“再造”。這一方面需要新鄉賢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啟蒙和引導村落民眾,讓他們拓寬視野、轉變觀念,對傳統村落的自然資源、歷史遺存、文化傳統等進行普查、整理和書寫,認識到傳統村落是迥異于城市聚落形態的、具有寶貴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人居形態,重新樹立對傳統村落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需要新鄉賢指導村落民眾按照“人與村落共生、保護與發展并重、傳統和現代互融”的理念,修復傳統村落中的山水、田園、道路、建筑等基本格局,保護村落中的文物古跡、歷史遺存、特色民居等傳統建筑,借助城鄉一體化政策根本性地改善傳統村落的人居環境質量,恢復傳統村落的文化空間,修復傳統村落的格局與形態;而非自鄙自毀,大拆亂建,盲目過度開發。
新鄉賢是發展傳統村落經濟的“引跑者”。正如馮驥才先生所言,傳統村落是村落民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基地”。發展傳統村落經濟是提升村落民眾生活水平和保持傳統村落活力的重要源泉。發展傳統村落經濟,關鍵在于新鄉賢引領村落民眾學習現代知識和技術,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增強“自我造血”功能;重點在于新鄉賢利用自身的才干特長和社會資本,幫助村落民眾依托傳統村落獨特的生態環境、歷史遺存、農業特色、手工技藝、特色民俗等資源稟賦,根據現代社會需求因地制宜地培育田園生態旅游、民俗文化體驗、攝影寫生創作、養生養老保健等村落經濟新業態,使傳統村落留住人、興好業、可持續發展。
新鄉賢是重塑傳統村落共同體的“聚合者”。村落共同體是基于“鄉、土、人”三者關系而結成的利益共同體,對于村落民眾的信息交流、資源共享、情感維系、價值認同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和價值。重塑傳統村落共同體,需要發揮新鄉賢獨特的“催化”與“聚合”功能,推動村落民眾把村落傳統禮治秩序與現代村民自治有機融合,提升傳統村落的治理能力與水平,讓村落民眾在村落發展和村落事務管理中掌握主動權、增強話語權、贏得發展權,在與國家政策、市場力量以及現代城市的“互動”中增強對傳統村落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從而“聚合”為新的村落共同體。
新鄉賢是復興傳統村落文化的“燎原者”。村落文化是傳統村落的“精氣神”,是村落民眾進行自身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有力憑借。只有發揮新鄉賢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帶動村落民眾依托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改善和優化傳統村落文化生態,恢復傳統村落的公共文化生活,復蘇傳統村落的節日習俗、禮儀禁忌、民間信仰、手工技藝等歷史傳統和文化記憶,才能煥發傳統村落的生機和活力、彰顯傳統村落的特色和魅力。
傳統村落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根脈,是中華文化“再生產”的重要基點。保護好傳統村落可以讓我們有效地安頓好過去,從容地贏得未來。在“國家在場”的語境下,保護傳統村落關鍵在于村落民眾的“在場”和“文化自覺”,核心在于發揮新鄉賢的“領頭羊”和“引陣雁”作用。因此,進行科學而有效的制度安排,大力吸引新鄉賢回鄉,讓他們用自己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引領和帶動村落民眾自覺珍惜傳統村落,自覺保護傳統村落,自覺利用傳統村落文化遺產進行“文化再生產”,才能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