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心
作為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藝術節、歐洲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于今年5月中旬在意大利威尼斯開幕,其中以“不息”為展覽主題的中國館備受藝術界關注。這一活動同樣吸引了國內非遺領域人士的目光,蘇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華縣皮影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天穩也以藝術家身份參加了此次中國館作品的創作。
此次的參展作品,是兩位非遺傳承人與當代藝術家湯南南、鄔建安相互合作創作的多個系列的刺繡、皮影新作品。以這樣的組合呈現,中國館策展人邱志杰表示,是希望表達“藝術離不開傳統文脈”的理念,展現中國藝術的當代版本。然而,在一些網友看來,這一做法是把藝術展做成了一場“農俗展銷會”,讓中國變成了一個售賣“土特產”的商家。
非遺是“土特產”嗎?當然不是。首先,非遺不是物化的存在,它是體現在傳承人的腦中、手上和人們生活中的文化傳統,“物”只是它呈現的載體。那么,我們能說非遺的作品“土”嗎?“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琴、昆曲等精致藝術,無不代表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雅的審美情趣,并且在當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熱愛和傳承。當然,我國絕大多數鮮活的非遺項目源自于充滿泥土氣息的農村,但是那些獨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戲曲、曲藝、民俗、傳統工藝、傳統美術等優秀傳統文化也并不“土”,它們體現了祖先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學,并且正在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被人們賦予時代新意,成為人們修身養性和裝點、豐富當代生活的一抹亮色。
事實上,歐洲的許多知名奢侈品品牌,恰恰是從一個個制衣、制鞋、制表、制香的傳統工藝作坊,歷經長年累月的堅持和一代代的傳承孕育而出的傳奇。如今,我們的非遺領域也逐漸認識到這一點。從國家的政策到地方的支持,再到傳承人、設計師的努力,一股齊心協力促進非遺形成有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乃至國家品牌的力量正在積聚。
讓充滿魅力的非遺重新“流行”,除了要讓它回歸生活外,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探索實踐也提供了另一個思路——讓非遺對接藝術。6月30日,從威尼斯雙年展歸來的姚惠芬在清華大學舉行了一場講座,著重講述參展的9幅《骷髏幻戲圖》蘇繡作品在創作過程中的“糾結”。
在與鄔建安的合作中,姚惠芬的團隊除了按照傳統繡法繡制《骷髏幻戲圖》外,還被鼓勵打破傳統,運用不同的平針針法再去表現8幅內容相同但針法各異的刺繡作品。平針針法是過去民間做刺繡日用品時常用到的一些針法,在當今創作蘇繡的藝術作品時已很少使用。這次創作無疑是對蘇繡表現形式的創新,也是對當前已經形成的相對程式化的繡法的挑戰。盡管這一要求逼得前后有十幾位繡娘“罷工”,也常常讓姚惠芬、姚惠琴姐妹夜不能寐。但最終,經過不懈努力和反復推敲,姚惠芬的團隊成功將50多種傳統平針針法融會貫通地運用于作品中,展現了另外8種不同的可能性。
與藝術的對接、與不同領域藝術家的合作,不僅讓非遺傳承人跳出了對已掌握技藝的“舒適圈”,激發其潛能,讓他們重新去思考技藝表現的語言,同時也促使其回溯、梳理傳統技法,探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