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直口快】
“回望戲臺在燈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我們仿佛看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社戲的場面,回到了他的故鄉紹興魯鎮。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以至于先生后來遠渡東瀛、棄醫從文、成為一名民主斗士之時也不能忘懷,這也正是深深根植于國人心中的“一生鄉愁”。
今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深入闡發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是重點任務,而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則列為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山水一方人,千載古村萬年情”,傳統村落是中華數千年農耕文明留下的精髓、彌足珍貴的記憶空間,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存都非常豐富。黃土高原,鑿洞而居,大氣豪邁;廣袤平川,村舍良田,厚實博大;江南水鄉,水街相依,窄巷深弄……偉大的農業民族講究耕讀傳家、耕耘護本、攻讀求達,完整保留下來的古村落往往底蘊深厚。與文化遺址、歷史建筑等有形遺產同樣相映生輝的,是這片土壤所孕育的民間藝術、技藝禮儀等無形遺產,無一不是先輩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保護完整的宗祠、古塔、古廟、古道、古橋、古井、匾額楹聯,讓村落格局規整,讓人們體驗村落的文化之重、人文之盛、風情之醇、古建之韻、鄉愁之濃。一言以蔽之,遍布華夏大地的傳統村落,記錄著中華民族一個又一個時代的人文印記、風土民俗、文化積淀,弦歌不輟、薪火相傳,這就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文化生態的根脈。
然而時至今日,眾多古鎮村落正面臨著保護與發展的兩難選擇,“按下葫蘆浮起瓢”,越來越多的傳統村落、原始生態正逐漸在城鎮化、商業化的進程中消失,年輕人紛紛外出尋找世界,“空心村”現象嚴重。毋庸諱言,一味地延續傳統、故步自封顯然已經走不通;然而無序和過度地開發引進,又會把“文化遺產”變成“文化遺憾”。近些年,一些傳統村落被毀的情形時有發生,保護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已經開發的一些村落,有的規劃合理、適度有序,具有非凡的魅力和廣闊的開發前景,成為當地旅游、文化發展的亮點,但更多的卻是同質化、低水平的千村一面,不顧客觀規律盲目照搬,千篇一律的基礎設施、林林總總的連鎖店鋪、喧囂吵鬧的酒吧餐館、浮華熱鬧的人造景觀、泛濫成災的西式建筑,缺乏內涵、缺少靈魂,談不上特色,反而因過度開發失去原真,對傳統村落是不可估量的戕害。
發展不能放棄傳承,但保護并不意味著拒絕發展。對于傳統村落,我們一方面要一如既往系統性地發掘整理前人留下的文化寶藏,盡可能原汁原味、原址原貌地突出村落的文化生態和風貌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廣大傳統村落居民向往現代生活的美好愿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提及特色小鎮的建設理念,為眾多傳統村落發展指明了道路。“良弓在手,貴在速發”,發展特色村鎮,就是要著力避免“復制粘貼”式的造城擴建,立足實際、順勢而為,充分依托當地的自然人文資源、自身的文化肌理,突出地域特色、保護地域文脈,發揮好區域資源稟賦優勢,推動獨具特色的產業發展,實現“一村一品、一鎮一特”。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又以不斷發展帶動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促進良性循環,讓“根脈”之美創生于過去,留存在現在,延續給未來。
傳統村落不是娛樂綜藝的斗秀場,更不是文化快餐的便利店,而是今人與先人對話的窗口,是生活發展、傳承感悟、心靈安頓的精神家園。“一蒿松勁退千尋”,只有全力守住傳統村落的“根脈”,依托鄉村傳統和農耕文化,不斷革故鼎新、守正出新,讓村落有文化、有風景、見人見物見生活,才能詩意棲居、綻放新活力,才能讓鄉魂不丟“魂”、鄉愁不剩“愁”,贏得永續發展。
(作者:李云龍 師至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