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古城鐘樓"受追捧折射民眾對傳統美德訴求

2013/1/10 9:30:09 點擊數: 【字體:

    中新社西安1月9日電 (記者 張一辰)“簡單的事做到極致也是成功,枯燥的重復有時也能帶來驚喜”。“80后”葉偉對近日火爆網絡的微博賬號“古城鐘樓”發出感慨。

  
    自2011年10月26日開始,微博賬號“古城鐘樓”堅持每天按中國古代干支計時法定時發送以“鐺”字為內容的“敲鐘”微博報時。從每日子時開始,“鐺”字隨之遞增,頁面整齊,網友稱其為“史上最無聊又最有毅力的微博”。截至9日記者發稿時,“古城鐘樓”粉絲已近40萬。

  
    據了解,“古城鐘樓”是指坐落于西安市中心的標志性建筑明代鐘樓,建于公元1384年,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眾多鐘樓中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整體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

  
    就讀于西安科技大學的張航告訴中新社記者,每隔一個時辰準點發送“鐺、鐺、鐺”的微博,一天發送12次,似乎更像是一場“微博行為藝術”。

  
    據史料記載,西安鐘鼓樓的報時方式為“晨鐘暮鼓”,即“擊鐘報晨,擊鼓報暮”。此舉在古時,既用來報時,也是城市管理的一種方式。

  
    “‘古城鐘樓’枯燥單調的‘鐺鐺’聲,好似一個孤單的敲鐘人,每日默默重復著自己的工作,這種精神難能可貴。”網友“夾心糖”說。

  
    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古城鐘樓”并不孤單,2010年7月30日微博賬號“大本鐘”的“敲鐘式”微博早已上演,而微博每日整點“敲鐘”則源于電腦程序操控。

  
    專家表示,信息爆炸的社會,“專注”、“毅力”、“堅持”等精神日漸衰微,“持之以恒”的品質成為人們生活與工作中的“稀缺資源”,報時類微博受追捧,則反映民眾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回歸的訴求。(原標題: 專家:"古城鐘樓"受追捧反映民眾對傳統美德訴求)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2013年01月09日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