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俗語你了解多少 “不見棺材不落淚”本作“不見親棺不落淚”
2012/10/11 11:01:0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有眼不識金鑲玉”、“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這些流傳了多年的俗語你聽過吧?但是,這些俗語可能是因諧音之誤而流傳。
□東方今報記者 趙丹 陶醉
【誤傳】
千年俗語你了解多少
昨日,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絡新聞聯播》官博@網絡新聞聯播一條微博引起網友關注。微博名為“誤傳千年的俚語,你咋用的?”
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一俗語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俗語轉音成雞和狗了。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皮匠”本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指副將,原意為: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流傳中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不見棺材不落淚”本作“不見親棺不落淚”,并不是見了任何棺材都落淚。“有眼不識金鑲玉”原為“有眼不識荊山玉”。荊,指古代楚國或楚地;“荊山玉”是玉匠在荊山發現的玉,一般人可不認得。
“狗屁不通”原為“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所以狗要借助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
由于“皮”與“屁”諧音,以屁貶之更為鮮明,所以人們就將錯就錯,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狗屁不通”。“王八蛋”,這是一句罵人的俗語。本為“忘八端”。“王八蛋”是“忘八端”的諧音,就這樣錯下來了。何謂“八端”?古時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為做人之本,忘記了“八端”即忘記了做人的根本。
【觀點】 語言要尊重約定俗成
俗語誤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昨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省文聯副主席夏挽群認為,現在流傳的俗語和俗語原句雖不一樣,但意思都是一致的,是一種比喻和形容,俗語是把古文通俗化了。
而省文史館館員李鐵成則認為,漢語中這種語言現象是約定俗成的,早已普遍流行,不能說現在流傳的說法就是錯的。
李鐵成說,俗語不少是根據古代的故事,人們把它簡化,又利用諧音,流傳至今。俗語也等同于格言、警句,講了一個哲理。
而在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張生漢看來,現在廣為流傳的這些俗語的產生原因有套用、諧音、通俗化等,算不上錯誤,俗語傳達的是人們的認識觀念,沒有對錯。
對于這些俚語的演變,昨天18:50河南電視臺公共頻道《百姓網事》欄目進行了一番探討。
“實際上,語言上的誤聽,往往正是文字誤傳的主要原因。”在昨天的《百姓網事》節目中,東方今報評論員盛大林分析說:“因為我們中國語言的傳承,除了文字的記載以外,更多的情況下是靠口口相傳的。正是這種口口相傳,發生了誤會。”既然大家都知道了這些俚語的錯誤,是否應該倡議將這些俚語正身呢?盛大林認為大可不必。“語言文字應該規范,但是我們也應該尊重這種約定俗成”。(原標題:千年俗語你了解多少 “不見棺材不落淚”本作“不見親棺不落淚”)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東方今報(20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