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追求的美,是自然生態美和文化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好的城雕凝聚著一個城市的文化積淀、時代追求、價值取向,堪稱城市的文化表情,但現在,設計制造的隨意性、粗率性、‘克隆’性很突出。”吳為山直陳。他在多個場合批評過“托起球”代表希望、一顆星就是光明等毫無創意和精神內涵的城市雕塑,也發起組織了多次全國規模的城市雕塑大賽。令他欣喜的是,城雕的城鄉普及度、設計專業化有所提升;但是,隨著中國城市化步伐加快,部分城雕貪多求快,忽略了藝術價值、文化內涵和受眾接受度的統一,更缺乏規范的評審程序和專家論證。
“城市雕塑是人民的藝術,是美麗中國的文化表現,應該多措并舉下大力氣發展好。”吳為山從多個角度給出建議——
規劃立項應科學。做群雕還是單尊雕塑,如何體現本地文化特色,安放在什么地段合適?要充分考慮到城雕與城市環境、文化空間的契合度,征求城建、規劃、歷史、文化等各方面專家意見,合理設置,因地制宜。
設計制作需專業。應遴選具有專業資質、較高藝術水準的藝術家和制作團隊,根據城雕大眾化與高雅性相統一的原則,精心設計、仔細制作,切忌簡單模仿、照搬套用。
管理維護要重視。應將其納入城市景觀維護管理體系,由專人負責后期維護、清潔,避免其破損殘舊,變“妨害市容”為“美化市容”。
人才培養須跟上。城雕設計制作者需要較高的綜合素質,除藝術水準外,還應擁有城市規劃、建筑學、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學養。應當從學校教育階段開始培養,增強人才的專業化程度和人文素養。(光明日報記者 王斯敏)(原標題:[提案議案追蹤]吳為山委員:為“美麗中國”鑄文化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