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改革理解為市場化是誤解
2012/11/12 11:22:0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1日下午,十八大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二樓多功能廳舉辦中外記者招待會,邀請中宣部副部長、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孫志軍等介紹文化體制改革情況。
沒想到改革的
推進力度那么大
孫志軍說,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改革是我國體制改革工作中的一大亮點。不少同志講,沒有想到這項改革推進的力度這么大、變化這么大,而社會波動卻這么小。文化體制改革有幾個比較明顯的變化:
一是明確了新的文化建設理念,主要是區分兩大類型,就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明確文化事業政府主導,文化產業市場主導。
二是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主要是政事、政企、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已經有6900多家事業單位核銷,已經有近30萬人的事業身份注銷。
文化產業、文化事業
兩手抓、兩手強
在答問中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時,他表示,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簡單理解為產業化和市場化,是一種誤解。我們強調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兩手抓、兩加強,發展文化產業,也要堅持內容為王,堅持正確的導向,承擔社會責任,堅守道德底線,維護社會的團結和諧,進而發揮積極的作用。
中國不存在
“國產電影保護月”
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田進11日對記者表示,關于電影保護月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種誤讀。在中國,不存在“國產電影保護月”的問題。
田進說,影片上映是一種市場行為,政府不會強行安排電影的檔期。大家知道一個時間段之內,國產影片可能會多一點,一個時間段之內,進口的影片可能會多一點,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就像賀歲片檔期,國外影片要主動避開,這也是他們追求市場利益的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商業的考慮。
大家都知道,每年有幾百部電影要上電影院去放映,幾部影片同時在一個時間段內上映,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一部好的影片的檔期,可能會兩個禮拜、三個禮拜。特別受歡迎的電影,可能會放映兩個月,甚至到三個月。
出現“申遺熱”
不是壞事
在回答記者關于各地出現“申遺熱”的問題時,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趙少華說,實踐證明,世界遺產的申報是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契機,對于遺產保護水平的提升作用十分顯著。出現“申遺熱”不是壞事,只是怎么來做。未來我們要繼續健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管理法規、保障機制、專家咨詢機制、預警系統,規范展示和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利用質量和水平。總之,要下功夫傳承好、保護好世界遺產,利用世界遺產為人類服務,為社會服務,造福于人民。
農家書屋
影響不可估量
在答問中談到文化惠民的有關情況時,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書記、副署長蔣建國說,我國已經在全國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建立了60多萬個農家書屋,通過農家書屋建設的帶動,又推動了學校書屋、工礦書屋、社區書屋、連隊書屋等各類書屋的建設,現在全國建成的各類書屋已經達到100多萬家。一個書屋里面的書不是很多,但這些書刊里面某一本、某一篇、某一段、某一幅圖畫或書中介紹的一段歷史、一位人物、一個常識、一項技術,都可能改變一個農民、一個市民的生產生活,也可能影響一個青年、一個孩子的一生。書屋的投資有限,但其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原標題:文化改革理解為市場化是誤解)
據新華社、十八大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