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什么?”的各地說法。
劉依林繪
近日,“尋找正宗老北京,保護地道北京話”活動正式啟動,經過自我介紹、語音測試和即興演講3部分考試,從93名北京人中選拔出4人代表北京市,作為方言“發音人”。據悉,2015年,北京市還將建方言博物館。方言要建“博物館”,這一消息又一次引發網友的熱議。
方言是地域的特色
方言是我國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載者,是中國民間生活最樸素的表現形式,也是含義豐富的語言形態。對待方言,不同地域的人有著不同的深刻感受。
他叫白玉成,遼寧沈陽人,已經年過七旬。白大爺在面對采訪時說:“我經常半夜爬起來記錄突然閃現在腦海中的方言,F在很多東北話都失傳了,不應該!如果大家都收集東北話,有機會出一套東北話的書該多好!”言語之間充滿著對家鄉方言的熱愛。
網友“宣武焦洋”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方言是一地之特色,是歷史的記憶,是研究一個地方文化的基礎。不理解方言的發音、意義,會造成個別進入普通話的方言詞的錯誤理解。方言是地方的文化縮影,也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應當保護。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周磊表示,目前我國地區人口分布不均勻,方言分布十分廣泛。在人口稠密的東部地區,相對來說方言比較復雜。面對講方言的人越來越少、方言的社會功能日漸退化這一問題,周磊認為,在提倡普通話的同時,要給方言留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比如可以鼓勵在家庭中、老鄉間說方言。
方言是故土的情結
每種語言的自身文化價值都是其他語言難以替代的,而一種語言的文化價值中就包括方言。方言代表著“鄉音”,即故土情結與民族認同感。
畢業于韓國中央大學、現在韓國工作的許小沫說:“當聽到要建‘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要對各個地方的方言進行保護時,我很興奮。剛到韓國的那個春節,晚上獨自一人走在馬路上,寒風刺骨。突然,聽到一個小姑娘用地道的東北話說了一句‘哎呀,媽呀!這可咋整呀!’我頓時淚流滿面。”鄉音所維系的,也許更多的是那份與土地相連的血脈。
江蘇籍旅美華人劉方燦說,不僅是正宗北京話要拯救,只要有特色的方言都應該作為一種文化保留下來。在國外,每當我聽到吳儂軟語的蘇州彈唱時,眼前都會浮現出母親一邊為我縫衣服,一邊哼著小曲的情景。
對于方言所代表的故土情結,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丁崇明教授認為:每種方言都是相對獨立的系統,都是記錄某種地域文明的符號。從這個意義上說,懂得一種方言,就打開了一扇心靈與文明之窗,所以應該給方言足夠的生存空間,以便獨具特色的地域文明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方言是文化的載體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繪制的《全球瀕危語言分布圖》上,瀕危語言排名前3位的分別為:印度(196種)、美國(192種)和印度尼西亞(147種)。而我國瀕危語言最集中的地區有3個:東北地區、陜晉黃河中游地區、西南邊境地區。
從七旬東北老人自費搜集、整理1400多種東北方言,到南京市建起的“方言俚語”文化墻;從上海82位學者聯合署名發布的《關于科學保護上海話的倡議書》,到《漢語方言大詞典》的出版發行;從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方言“博物館”建設……這些行動無不表明當代人方言保護意識的覺醒。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保護意識將日趨成熟。(原標題:各地海選“發音人”方言也建“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