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如何經營市場? 劇目要創新觀眾要培養
2012/12/12 9:37:2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2月8日,浙江省溫嶺市籌辦的2012年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在當地開幕。本屆文博會參展的220個攤位中,戲曲類攤位達到57個。一個地級市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戲曲院團參會,得益于當地紅火的戲曲市場。據了解,當地每年的戲曲演出場次近萬場。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中國,傳統戲曲如何尋求自身發展道路,在文化市場中做大做強?很長時間以來都是一個引人思考的問題。
誰說戲曲沒有市場?
中國政法大學的研究生小陳喜歡京劇已經15年了,在他的影響下,幾個同學都成了戲迷。“之前拉同學們去看戲,根本沒人搭理我。但真正接觸過一兩次之后,大家對這項傳統藝術還是很認可的。現在但凡有好戲在北京演出,我們就去看。”小陳說,“我相信戲曲的潛在觀眾不在少數,只是目前大家接觸的機會還太少。”
“從歷史上看,戲曲一直都是在市場化的環境中生存。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優秀作品很多都是誕生于高度市場化的環境當中。中國戲曲市場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雨興衰,如今正處于一個緩慢的復蘇周期之中。”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傅謹說。
隨著近年來人們文化娛樂選擇的日益多元,戲曲市場逐漸出現蕭條景象,不少人甚至認為中國戲曲現在根本沒有市場。對此,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劉文峰指出,目前中國戲曲市場已經不是傳統概念上“買票看戲”的市場。“在江蘇、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區,以民間民俗形式存在的戲曲表演、廟會戲等文化活動還是比較多的。當地民營劇團的的戲曲市場很紅火。”他介紹說。
“其實戲曲并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沒有形成具備較強消費能力的市場。”上海天蟾逸夫舞臺總經理錢麗麗表示。她認為目前戲曲市場消費者呈現“兩頭觀眾”的現狀,即老齡化觀眾和青年學生觀眾居多。“這兩類觀眾的消費能力普遍偏低。”據她介紹,上海市政府近年來每年都會組織20多場超低票價戲曲惠民演出,而這些演出的上座率都在90%以上。
劇團怎樣找市場?
近年來,我國國有文藝院團文化體制改革工作不斷深入,大大小小的院團正掙脫體制藩籬,勇敢搏擊市場。
然而對于很多地方院團來說,當地也許并不具備像浙江溫嶺那樣的文化環境優勢。面對強大的市場壓力,很多劇團選擇了“先求鞏固,再謀發展”的穩健型戰略。在陜西、寧夏等西北地區,地方劇種秦腔就依托政府扶持,牢牢地占據著本土戲曲市場。據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院長柳萍介紹,劇團一年秦腔戲演出能達到幾百場,其中有200余場是政府買單來服務觀眾的。
“地方戲扎根本土,在自己的地盤上往往最具生命力。只有先將自己所占有的市場精耕細作,才能考慮進一步對外交流演出。”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董利森說。這幾年,陜西戲研院就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常年推出30元、50元、80元的低價票,還常給農民工兄弟贈送免費票,得到了群眾的普遍稱贊。
沒市場,自己就要找市場,就要想盡一切辦法擴大市場。河南省豫劇二團就是這樣做的。經過多年的發展,“積極推動文化走出去”已經成為了豫劇二團的基本戰略。該團的豫劇《程嬰救孤》將于明年赴美國百老匯演出。“我們就是要抓住所有可能的機遇,讓全世界的觀眾都來感受豫劇、了解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這也是擴大演出市場的一個好方法。”該團副團長鐘軍強說。
劇目創新,真的是一劑靈丹妙藥?
圍繞“劇目創新”這個話題,近年來業界的討論不斷。有學者認為戲曲市場在今天之所以不紅火,是因為其一味“孤芳自賞”不肯創新,不肯放下架子去迎合市場。還有人則表示,戲曲最大的藝術魅力在于“原汁原味”,一味地改編創新會傷害傳統藝術。記者為此展開調查。
“誰說年輕人只喜歡新戲?我們很多青年戲迷非常愛看傳統戲。“80后”戲迷小曹這樣說道。錢麗麗也表示,從天蟾逸夫舞臺多年的演出實踐來看,最受觀眾歡迎的是經典傳統劇,然后是新編歷史劇,最后才是部分現代劇。“優秀的經典傳統劇目幾乎是場場爆滿,但現代劇的上座率往往會偏低些。”她說。
為進一步開發市場,天津評劇院最近創排了現代評劇《井》。其在表演、舞美、唱腔等方面都對傳統評劇有巨大突破,甚至有點接近現代話劇的風格。然而這臺劇目的市場反響并不如預期的那么理想,目前只演出了10多場。“很多老觀眾并不能接受這種風格,青年觀眾雖然相對感興趣些,但一時半會兒也拉不來人氣。但是我們也不氣餒,觀眾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只要深入進行調研,找準方法規律,新戲也勢必會發揮其應有的市場價值。”天津評劇院院長蔣連升如是說。
近年來,戲曲界順應時代、迎合市場的一些新劇目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相對于傳統經典劇目而言還處于弱勢地位。“拍新戲不見得就會獲得新市場,但如果丟失了傳統,那所有市場幾乎都會失去。”傅謹說。他還指出,戲曲作為上千年傳承下來的成熟文化形態,想創新非常不易。現在很多劇團以丟失傳統元素為代價進行創新,同時也忽視了演員對自身素質、藝術修為的培養。
“合理的創新是必要的,但一定不能盲目。”湖北省京劇院院長朱世慧說。由湖北省京劇院創排的新編歷史劇《建安軼事》就是一個成功例子。該劇保留了傳統京劇“原生態”的表演程式,在情感的表達和內容的構架上進行突破。不僅榮獲了中國京劇節金獎,而且市場反響很好,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如何培育觀眾群?
據中國人民大學國劇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一帆介紹,該校從2007年起就開設了“國劇藝術大觀”公選課,原本每學期選課人數限制在100人,但因報名人數過多,今年已擴大到120人。至今“大觀”已為上千名青年學子普及了傳統戲曲知識。“進入這個課堂的學生大多數之前對戲曲藝術沒有任何體驗。但離開這個課堂時,他們都成了傳統戲曲的愛好者。”張一帆表示。目前,像中國人民大學這樣開設傳統戲曲選修課的高校不在少數。國家大劇院自2008年正式運營以來,也一直在組織舉辦“經典藝術講堂”這類公眾藝術普及活動,參與最多的就是青年人。
“為什么最近幾年青年觀眾越來越多?因為國家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加強了。這可以看做是一個市場修復的過程。”傅謹說,“青年觀眾是未來市場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以高校、行業協會等為代表的社會組織在宣傳教育和觀眾培養上應該起到更多作用。”劉文峰指出。
在惠民“低價票”演出上,不少院團希望政府給予更多扶持。董利森表示,陜西戲研院一直想進一步增加低價票的數量,但因資金短缺而有所限制。錢麗麗也認為,如果上海每年的政府補貼惠民演出能再增加一倍,達到48場,那么戲曲的影響力勢必進一步擴大。“當前戲曲市場的成功不應該用賺多少利潤來衡量,而是應該用賣出去了多少票來衡量。只有先用低價手段占領了市場,才能再談怎樣發展成熟市場。”錢麗麗這樣說。
對于戲曲的扶持,傅謹認為要在資金投入方式上注意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實現從重視戲曲創作到扶持戲曲演出的轉變,二是增加“群眾去得起”的小劇場建設數量。“演出場次多了,低門檻的劇場多了,戲曲作品才會越來越豐富。”傅謹說。(原標題:傳統戲曲如何經營市場? 劇目要創新觀眾要培養)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