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書錯誤百出拷問出版責任 行業失序成首因
2012/12/14 10:36:3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記者 童樺 通訊員 葉薇
本報杭州12月12日訊 記者 童樺 通訊員 葉薇
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探究式科普叢書》成為讀者時下爭論的焦點,原因無他,只因地質學碩士生縱瑞文在叢書的《變成石頭的動植物化石》里揪出了一些明顯的科普知識錯誤,比如“魚類化石成了甲殼動物化石,動物頭骨化石成了礦物質……”這讓出版方如坐針氈,聲明除再版時修正錯誤外,針對已發出的書也會出一個勘誤表。
在讀者的火眼金睛掃瞄下,金鷹達編著的《化石的故事》、嚴蓉主編的《神奇的化石》、陳小和主編的《生命交替的輪回 史前生物大滅絕》等書,圖片混淆、知識點張冠李戴等錯誤也都一一浮現。
讀者忙于揪錯,這讓省內編輯出版相關領域圖書的出版社都緊張了起來。“計量單位、專業術語、概念解釋,這些都是少兒類科普書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首席編輯袁麗娟回憶起自己的從業經歷,“近幾年,國內各大出版社都開始加大對少兒類科普書的投入力度,相關圖書種類每年都在遞增,出錯率自然也上漲了。”
各大書城里,少兒類科普書已成為青少年和家長們的新寵。百科知識、生態環境、宇宙知識等大類,國外引進版、國內自創版等品種,書架上五顏六色的書脊,頗讓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與少兒類文學相比,科普類圖書的種類還是偏少,銷售碼洋也不高,就像此類圖書只占了社里整個少兒類圖書的25%。”袁麗娟認為,這是整個出版界的真實寫照,“少兒類科普書能夠發行超過5萬冊就是暢銷書,許多書在第一版后就沒了下文,之所以各大出版社在出書即虧損的情況下仍堅持出版,一是完善出版品種,二是出于傳播知識的責任。”
眾所周知,國外出版社在編寫一本少兒類科普書時,往往會耗費數年功夫,周期雖長但出錯率近乎于零,這也是國內出版社愿意引進它們的主要原因。與之相比,國內出版社每年會對編輯考核,編輯們出書頻率不得不加快,要想幾年出一本書,精力投入與回報就不會成正比。
“編輯科普知識儲備不足也是出錯率高的原因之一。”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吳敏華說,許多出版少兒類科普書的出版社并沒有相關專業的編輯,往往是由文學專業的編輯親自操刀,“文章中明顯的語句、語法錯誤都能校對出來,但涉及到專業知識,就會力不從心。”
透視本次中國社會出版社出錯事件,科普作家奇缺也是重要原因。相比于廣大的文學作家群體,擁有專業知識的科普作家數量實在少之又少。“這類作家不僅要掌握專業的科學素養,還要擁有青少年通俗易懂的文筆。”袁麗娟說,許多中青年科學家都不具備這一素質,即便有暇供稿,也會被大量的科研論文所牽絆,無法全心投入寫作。
不專業的編輯,繁忙的科學家,青少年本該耳熟能詳的科學知識,就在這不順暢的編輯、出版過程中,逐層消減,最終淪為被人揪錯的對象。幾位出版人都在采訪中提到,編輯要從報送選題時就開始把關,在找作者和商討內容時更要小心。而且,普通圖書的三審三校對科普書并不適用。袁麗娟提倡道:“再多審一次,再多校一遍,就像我們在編寫《科學改變人類生活的119個偉大瞬間》這本書的兩年時間里,前后找了數位專家進行復審,又補充了許多內容。”
“有人揪錯是好事,但請大家對出版社和編輯們寬容些,精品圖書總是在逐漸修正的過程中誕生的。”幾位出版人認為,隨著少兒類科普圖書邁過市場的初級階段,編輯們會給讀者提供更為優秀的精神食糧。(原標題:科普書錯誤百出拷問出版責任 行業失序成首因)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浙江在線-浙江日報(20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