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我們還需要漢字書寫嗎?

2012/12/14 10:37:52 點擊數: 【字體:

 
    歲末臨近,密集的節日翩然而至,親朋間總免不了相互的問候和祝福。最簡便的方式,莫過于編寫或者干脆從別處抄錄一條短信,發送給手機里的所有名字,幾分鐘之間,就能把祝福揮灑出去。

    如此便捷,甚至帶了點漫不經心。“一鍵群發”的各色雷同的祝福短信和電子賀卡,更像是一種例行公事般的敷衍,讓人不禁懷念手寫的溫暖和紙質賀卡的親切。

    中國人對文字有著神圣的敬畏感,民間有“敬惜字紙”的傳統。但是今天,大街上隨處可見錯別字招貼,很多人“提筆忘字”,正銷蝕著漢字書寫的傳統。

    “提筆忘字”

    電子時代的困惑


    如今,鍵盤上“敲字如飛”取代了一筆一畫的漢字書寫;除了簽名,人們幾乎很少用到手寫了。因為長期使用電腦和手機,很多人只能大概記住漢字的形狀,提筆卻無法正確寫出具體部首和結構。提筆忘字、錯字連篇、筆順顛倒,成為讓人憂心的文化現象。

    騰訊微博今年一次網絡隨機調查顯示,90%以上被調查網友出現過“提筆忘字”的狀況;在被問及“你想念遠方朋友時,會如何與其進行聯絡?”的問題時,60%以上的網友選擇了使用QQ、微信、電郵等方式與朋友聯系,大約33%的網友選擇了電話聯系,只有5%左右的網友選擇了寫信聯系。

    美國學者杰茜卡·貝內曾把電腦稱為“手寫體的詛咒”。由于象形表意的文字結構十分特殊,漢字比英文面臨著更大的沖擊。因為電腦的使用,讓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日益拼音化和字母化;拼音越俎代庖,筆畫的江湖地位日益衰落。

    在便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處理的誘惑下,人們由習慣養成依賴,由依賴變為退讓。當不得不提筆時,才發現漢字的具體構成竟是如此模糊,寫出來的字也丑得難以見人。

    有語言專家指出,鍵盤輸入的快捷和高效,減少了人們的寫字機會。長此以往,中國人掌握的漢字數量可能會越來越少。

    文化鄉愁

    承載著深厚的底蘊


    僅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手寫體的衰落似乎不可逆轉。但漢字的手寫,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

    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記載著中國文化的變遷。中國人的一切情感,都藏匿在小小的方塊字中。漢字以方塊為外形,集音形義于一體,具有獨特的魅力。晉女書法家衛夫人曾經教導少年王羲之——“點”應如“高峰墜石”,“橫”應如“千里排云”,“豎”應如“萬歲枯藤”。簡簡單單的筆畫,實際蘊含著豐富的意境和做人的道理。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3000多年的漢字書寫如今卻成了文化鄉愁。

    古人對于文字的誕生有著很深的敬畏之情,認為那是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一個重要階段。造字的“倉頡”,也被賦予與眾不同的外貌特征——他有4只眼睛。從結繩記事到毛筆書寫,從毛筆到硬筆,再到如今的電腦手機鍵盤,人們的書寫習慣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更新。在每一次更新的同時,人們又必須承受拋棄以往的痛苦。書寫習慣變得越來越實用,手寫逐漸被剝離,也消解著蘊含其中的文化根基。

    從事“書寫漢字學”研究的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寧認為,文字不是簡單地傳播信息,其本身就是文化的載體。如果一切都機械化了,社會就沒有了審美,也就變得貧乏而喪失了想象力。

    有學者表示: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標志,又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工具。漢字書法不僅是人類所創造的最為抽象的藝術,而且是人類文明最為發達、最富有想象力,能夠全面揭示自然本質的一門藝術,一種文化現象。

    見字如晤

    真情實意的流淌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是不能書寫的無奈,“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是戀戀的鄉愁,“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最珍貴的書寫……電子信息的發展,徹底顛覆了書寫的交流方式。交流雖然更加直接、有效率,但總覺得缺少了一點委婉、含蓄和啟發性。

    中國人講“見字如晤”。筆觸一起一落間,仿佛能看到作者眉宇間的神韻,感受到他彼時彼刻的心情。這種意味深長只有紙和筆才能承載。因此,手寫才會成為中國人傳統的情感交流方式,才會延續上千年。

    書寫不僅是交流,更是一種情感,一種態度,傳遞出對人的真誠與尊重。在一根網線,一個屏幕,一只鼠標,一個鍵盤,就可以問候整個世界時,在紙上書寫的感覺如此溫馨,如此有人情味。畢竟,真誠需要一對一的原創,而不是批量化的群發。

    在辭舊迎新之季,你是否想過挑選幾張賀卡,為親朋寫上不同的祝語,貼上郵票,讓它們載著思念和祝福,飛向天南海北呢?在用心書寫、郵遞和等待的過程中,也許才回歸了節日祝福的最初意義。(原標題:我們還需要漢字書寫嗎?)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12-14)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