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丑陋雕塑在取悅誰?
2012/12/24 16:30:1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丑陋的雕塑充滿了媚俗取悅大眾的惡感,更在尋求“標志性”和“象征意義”的過程中墮入歧途。雕塑的表達欲望是多種合力促激而成的,它們在以城市為活動中心的當代社會中,承載了過多的“城市訴求”、“藝術理想”、“商業表達”,又在消費主義和大眾文化勃興之際,扮演著越來越重要(實際卻越來越不堪)的角色。甚至可以說,觀看一地的雕塑或建筑,即能知此處文化生態之情狀。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量丑陋雕塑的出現透露出了媚俗文化的危機。網上看過一個段子,說垃圾廣告是怎樣生成的:廣告人本來做出一個很不錯的文案,忽然想到,觀眾是不是理解不了啊,于是改得差一點,拿給老板看;老板一看,這么高端洋氣,觀眾接受得了么,再改俗一點。最后拿到媒體上一展出,觀眾一看:這么爛?!大眾文化產業鏈的多個端點,需要各方意見的參與,但往往制作者在想象、琢磨接受者的心理之時,代入了很多違背本初思考的因素。可見,在大眾文化流行的過程中,必須依靠自由意志才能起到扭轉對技術性的盲目崇拜的作用。它作為一種形而上的“道”,總是不甘于被技術性引導,從而尋求各種突破,企圖使大眾文化返回到某一時刻的狀態中去。
但從客觀上來看,自由意志的這種突圍卻促進了大眾文化中某些生產模式的改良和進步,使得很多日常性的事物富有文化氣息——很可能這里“文化氣息”被理解為休閑性和娛樂性,那是因為這個文化是在大眾文化的意義范圍內的。而從大眾文化本身來看,它是一種不受任何力量宰制的文化,自由意志對它所施的力量不會非常大。自由意志只可能通過大眾文化遭受到一次強有力的挑戰的時候,將作用發揮到極致——這次對于丑陋雕塑的評選,或可作如是觀。
此外,城市精神的缺失也直接導致了城市建筑與雕塑的趨同,在城鎮化速度越來越快的階段,地方政府也越來越多地介入到建筑和雕塑規劃設計中,并引導其走上了一條離本土化、地域化越來越遠的道路。競爭機制和創新機制的缺乏,更使得專家和專業設計師的恰當意見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公共空間也充斥著濃重的官方話語。藝術家馬欽忠指出:“公共藝術更重要是提倡創新文化,喜聞樂見不一定是好東西。社會化過程中權力意識決定我們審美心態,權力代替公眾趣味,是城市文化最大的敵人。”正是如此,大眾的群體勢力和官方權力合謀,造成了大量丑陋雕塑的出現。
當代社會,創新被號召著成為一種文化,人們為使創新形成一種機制而進行著各種各樣和多種多樣的努力,但是,這類“創新”往往包含著很多媚俗的成分,腦中想著大眾的口味,手下自然難以表達自我——當代藝術特別是目標明顯的雕塑藝術尤其如此。如何跳出消費主義、低俗審美慣性與官方權力的制約,實是藝術家與社會所共同應對的問題。谷 卿(原標題:評論:丑陋雕塑在取悅誰?)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深圳商報(201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