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羊的傳人”備受非議因缺乏文化底蘊

2012/12/27 17:49:19 點擊數: 【字體:

 
    “龍的傳人”,在國人的精神認同譜系中,已是根深蒂固。但在近日,江蘇南通學者、圖書館館長黃楊卻一語驚人,稱中華民族更應是“羊的傳人”。他解釋,被視作中華民族血脈的羌族,族號“羌”在甲骨文中與羊同義,羌人又被稱羊人,其圖騰就有羊。(12月26日新華社)

    乍聽起來,“羊的傳人”像在兜售噱頭。誰不知道,龍圖騰源遠流長,在時間洗禮下,已沉淀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國人的文化詞典里,龍有著別樣的意義附加,它是指代生命力、尊貴等的文化符號,也是國人族群認同的形象依托。正因如此,“羊的傳人”一出,便激起一陣波瀾。標新立異,難免“謗亦隨之”。“羊的傳人” 一說,與公眾既有的認知相悖,自然也易成輿論鞭撻的靶子。

    平心而論,學者黃楊“羊的傳人”的見解,未必是無稽之談。為了論證該說法,他鉤沉索隱、仔細考證,20多年來不間斷,既有資料積累,又有學術探討。由此可見,他得出“羊的傳人”的結論,也許并非輕佻妄斷,而是遵循了審慎、求真的學術倫理。事實上,秉持“羊的傳人”論調的,不止黃楊一人:在2010年,學者楊冠豐等就拋出了類似說法。

    “羊的傳人”是真是偽,尚待考證。在學術領域,異議與爭鳴本就常見;“觀點市場”里,百花齊放也是常態。黃楊們的“驚人之論”,不乏縝密的文化追溯和邏輯支撐,終究是一家之言。對它盲目拒斥,抑或以動機論去解讀,未免是種“預設立場”,缺乏包容。

    但在輿論場中,“羊的傳人”備受非議,就在于它與公眾表達習慣的脫裂:長期以來,我們都以“龍的傳人”自居,并由此衍生出向心力、自豪感。經過時間沖刷,它已裹上公序良俗、表述慣習的意味;而龍圖騰已深植于你我內心,變成了我們同根共生的精神紐帶。而“羊的傳人”,則缺乏這般文化底蘊,也違背了公眾的表述習慣。

    學者秋風曾說:“任何個體的理性,都敵不過時間那水滴石穿的韌性,和文化共同體那強大的生命力”。某種程度上,它適用于闡釋“龍圖騰”的傳承價值——龍圖騰存在已久,在歷史長河的浪淘下,逐漸沉淀為文化精粹。

    盡管黃楊稱,龍的形象是面目猙獰、張牙舞爪,而羊和藹可親,更能代表禮儀之邦的祥和特質,可它卻忽略了習俗、文明的生成路徑。“龍的傳人”連接著文化認同,也很有精神牽引力,它能沿襲至今,就因有著深厚的公眾認同的土壤;诖耍浑y想象,為何“棄龍”聲音總是遭遇抵制。

    你側重于學理闡述,我立足于表述習慣,不在同一個頻道上,話語也就會陷入“雞同鴨講”的境地。因而,“羊的傳人”之爭,或許沒有絕對化的是非,卻體現出學術剖析與大眾認知的對沖。評論員佘宗明(原標題:“羊的傳人”備受非議因缺乏文化底蘊)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華西都市報(2012-12-27)
0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