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3月21日《南方周末》阮儀三教授的短文《護廟,也得護周邊》,感觸頗多。阮儀三教授是就廣州市黃埔區規劃南海神廟一事而言的,他說始建于隋朝的南海神廟很值得保護,但不能單獨保護單體的神廟本身,還應該整治神廟周圍的環境,保住那一片古意。阮儀三教授的觀點直指當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一個誤區,即只就某個歷史文化遺產單體進行保護,而忽視周邊環境的整體保護,最后那個歷史文化遺產單體落得有如“盆景”一般,不倫不類。
從阮儀三教授的感慨中,我立刻聯想到半年前見到的一個場景。為了給即將完稿的《王士珍傳》拍攝相關照片,我去了一趟位于正定縣城西門里的王士珍舊居。現今看到的王士珍舊居雖然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個模樣,但還是顯露出肅穆典雅的高貴氣質。如果單就外觀來看,仍然稱得上是一處比較完整的古典院落。可如果站在遠處觀看,卻大煞風景,不惟院落的莊重氣象不見了,而且在周圍幾座高樓的“俯視”下,簡直就是一個“異物”。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就在于,破壞掉了王士珍舊居周邊的原有環境,這才使得這處院落顯得有些“另類”。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曾有過不堪回憶的歷史,但那已成為了過去,我們不能總是埋怨前人。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如何將現有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而不再遭受新的人為破壞。而要真正做到位,必須破除一切偏見和不正確的認識,或者說只應從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本身的目的出發進行規劃,不應附帶其他的外在因素,比如拉動旅游經濟啦、做大文化品牌啦等等。保護就是保護,不必也不應該附加除此之外的任何考慮。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更要注意整體性的保護,要盡量保存歷史文化遺產周邊的整體風貌,而不是僅僅保留下歷史文化遺產單體,那樣的保護嚴格說來也是一種形式的破壞。用這樣的思路看待老火車站區域的整體保護,也就不會產生多大的分歧了。(原標題:評論:歷史文化遺產要整體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