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國與國的競爭主要表現在經濟、軍事和文化的競爭上,三者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這其中,文化競爭實則是人心向背的競爭,是國家形象的競爭。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多次中外民調顯示,目前被認可的中國文化符號依然是以傳統文化為主,即孔子、功夫、瓷器等。由于在語言、民族心理和審美偏好方面的差別,除了日、韓和東南亞其他“漢字文化圈”國家之外,我國在歐美、阿拉伯、非洲等推動中華文化的跨國、跨文化交流和傳播時,經常存在著“文化折扣”問題,我們還不善于用“國際語言”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這里的“國際語言”并不是“世界語”。“世界語”發明至今一個多世紀仍未將語言統一。所謂“國際語言”,是指運用豐富的表現形式及途徑,使其所表達的內容被世界所有國家的人民接受,沒有語言的牽絆,沒有信仰的束縛,沒有民族的隔閡。
在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道路上,不乏成功的案例。2006年“用國際符號傳達中國文化”的雜技芭蕾《天鵝湖》,迅速成為海外演藝市場的寵兒,迄今保持著每場3萬美元的中國演出在海外市場的“天價”記錄。但與此同時,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也被外國人運用自如,不論是《功夫熊貓》,還是此前的《花木蘭》,他們運用中國文化取得了成功、贏得了觀眾,傳達自己國家的文化精神。因此,創新文化走出去的方式,運用“國際語言”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氣質和厚重感,對于體現中國的價值觀和完整的文化體系尤為重要。
一、在目前的階段,中國的文化產品要走出去,在題材和故事上都要考慮海外觀眾的接受度。要借用“國際語言”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就是要找到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共通之處。
盡管中西方文化在地理環境、思維方式及語言等方面差別巨大,但人類有許多共同的感受、共同的生活經歷,比如,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都有對衣、食、住、行和工作、學習、文化娛樂等的需求,都有家庭關系,都有喜、怒、哀、樂,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都可用哭、笑、紅臉、皺眉等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等,因而中西方各民族在文化方面存在著許多“共性”。因此,我們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要供給的是能夠被人認同的“共有文化”。
二、運用“國際語言”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要注重打造世界品牌,將文化符號化,以形成社會持久的消費觀念。
世界級別的超級品牌通過“國際語言”在全球滲透和傳播它的文化信息,在消費者心中逐漸塑造出可靠、長期的形象,并逐漸成為一種消費文化意義上的權威象征。范思哲會讓麥當娜和朱迪·福斯特們趨之若鶩,而一個身著AZZURE或者NYC的人至少說明他對HipHop情有獨鐘。因此,我國在對外品牌塑造和傳播上不應局限于舉辦大型活動,還應建立一系列的品牌,包括跨國企業、城市、文化產品或者項目等系列品牌。
三、運用“國際語言”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要把握好傳統中國要素和現代中國要素的關系問題。
近年來,我國實施的積極的“文化走出去”戰略,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從總體上看,目前已經“走出去”并產生影響的主要是漢語言教育傳播、國學典籍和傳統儀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雜技、太極拳、書法等非語言類藝術活動或文體活動。我們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必須著力突出現代中國要素的地位,深刻揭示當代中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進步的深層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創造力,特別是中國在推動科技進步、化解人類發展困境方面的智慧和文化創新。
近年來,中國經濟日漸崛起令世人矚目,與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則亟待拓展。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可以肯定的是,若將文化軟實力與經貿發展硬實力相結合,中國站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將更加穩固。(原標題:用“國際語言”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