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必要性分析
2013/7/16 17:29:3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手工技藝是在人類漫長的文明創造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規范化、定型化、經典化的技藝和樣式,它們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代表著整個民族的文明歷史和人們在不同領域所達到的歷史文化高度。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傳統手工技藝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文化元素漸行漸遠,以至于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中,不再具有競爭力。由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實施成為現階段的必然選擇。
生產性保護是對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藥物炮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中,傳統手工技藝的科學有效的保護方式。生產性保護的合理性體現在符合此類項目傳承發展的特定規律,保證生產性保護具有科學性和可持續性,而生產性保護的必要性就是體現在保護此類項目的價值和意義之中。
《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在有效保護和傳承的前提下,加強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藥物炮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生產性保護,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特定規律,有利于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活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緊密地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利于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傳承積極性,培養更多后繼人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奠定持久、深厚的基礎;有利于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促進文化消費、擴大就業,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改善民生相結合,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一論述中的四個“有利于”不僅明確地指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重要意義,而且也深刻地闡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必要性。
“代代相傳”、“世代相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屬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的差異便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目的在于存續“活態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離不開其自身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脫離生態環境的孤立式、剝離式保護其實是一種人為的無意識的破壞,因此,生態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該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手工生產方式為現實基礎、以傳統民俗為生態環境的。在文化生態環境不斷迎來經濟全球化沖擊的境遇中,維護一定文化形態所具有的歷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質成為保護的關鍵。
近些年,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度重視,投入了大量經費,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僅憑政府投入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其傳承發展的瓶頸問題,必須探索科學有效的保護方法,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作者單位:鞍山市藝術創作研究所)(原標題:“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必要性分析)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