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西和乞巧節、廣州天河乞巧節項目,經過有組織地積極搶救,科學地悉心修復,有計劃地維護和傳承,已經成為我國具有示范性意義的大型文化空間非遺項目。
西和乞巧節、天河乞巧節遺產保護取得的階段性突出成果有目共睹。其中有三點值得人們關注:
一是它們充分體現了我國非遺工作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為指導方針的正確性。例如西和乞巧節100多年來數以千計的“坐巧人家”婦女在數百個古老村莊自發保護到近幾年的自覺保護;又例如天河乞巧節由當地珠村黃彩余、陳寶好、周文蓮、謝惠瓊為代表的當地傳承人群體和有關專家相結合的節日文化資源搶救,到有組織的科學普查和采錄,通過幾年連續舉辦的七夕節日群眾性傳習活動,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可以說它們是目前我國成功保護節日的兩個范例。
二是它們同時也證實了甘肅省隴南地區西和縣、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等各地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執行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非遺保護工作原則。在這方面,他們創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值得推廣。
三是它們同時還展示了該傳統乞巧民俗節日遺產在隴南仇池地區將近60萬民眾中、在廣州天河地區及其輻射的港、澳、海外地區民眾中,從自發傳承到自覺保護的文化自覺歷程,彰顯了突出民眾主體地位這一非遺保護的核心理念,促使非遺保護走上了一條正確的必由之路。很值得全社會共同關注。
基于上述三點認識,我認為有必要認真坐下來總結經驗,探索社會轉型新形勢下非遺保護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進一步對未來5至7年的保護做到統籌規劃,實施合理、有序、有效的保護。
為此,提出以下有關依法保護和科學保護的幾點建議,供各相關單位參考。
第一,依法保護。今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10周年,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2周年的重要年份。今年文化遺產日非遺活動的主題是“人人都是文化遺產的主人”,正是為了喚起保護遺產的全民自覺,突出人人依法保護物質和非物質遺產的責任和義務。
1.當前全國許多地方準備或正在進行非遺保護的地方立法調研,因此建議甘肅和廣東各級政府和立法機構,及早把乞巧節保護納入相關的立法進程,使之進入依法保護的軌道。
2.嚴格遵照國家非遺法及國務院有關文件實施保護,應當建立西和乞巧節、天河乞巧節等國家級項目保護的首要原則和工作常態,無論組織機構怎樣調整和人員調動如何變化,都要堅持依法保護的工作方針和法律規范。
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非遺保護面臨大規模文化產業開發的挑戰,因此,必須嚴格遵照非遺法第三十七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優勢,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有效保護基礎上和合理利用前提下堅持依法保護。很顯然,西和乞巧節、天河乞巧節都是極具漢族特色的古老形態的節慶文化典型。它們的所有文化表現形式和它們完整的文化空間,在很久遠的歷史沿革中早已經構成了和那里成千上萬民眾血肉相連的齊心共享的精神家園。要不要把它們全部轉化為一種可以利用的產品并推入市場,這就需要在非遺法的框架范圍內給予慎重考慮。至于怎樣合理利用,才能“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有條件的開發,那就要依法認真“講究”,而不能隨心所欲地“將就”了。
4.嚴格遵守非遺法第五條規定:“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尊重其形式和內涵。禁止以歪曲、貶損等方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以任何形式和手段歪曲、貶損七夕乞巧節的做法,應依法給予嚴厲制止和打擊。當下在國家級傳統民俗節日的保護過程中,七夕節的文化內涵被胡亂歪曲貶損的情況最為嚴重,其中就有一方面刻意刪除婦女乞巧的健康元素,另一方面又以所謂“東方情人節”的名號篡改七夕節牛郎織女夫妻恩愛堅貞不屈的人文主題,舉辦許多與七夕文化相距甚遠的所謂“情人”社交活動,應該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
第二,科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精神文化積累下來的財富。因此對它的保護和研究,不同于對政府管理下的一般性生活事務的處理方式,它只能用人文科學的理論知識和作業方法,遵循人類文化法則加以處理,才能科學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標。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它傳習的歷史源流中都會遭遇到多種多樣的文化沖撞,無論是完整的、殘缺不全的、片斷的和瀕危的都需要通過科學的調查、鑒定、維護、修復和保存等技術手段把遺產保護下來,特別是使其得以活態傳承。像西和乞巧節、天河乞巧節這樣大型的文化空間遺產的科學保護就更加復雜和細致,絕不是一般性的粗放型的簡單化保護就可以奏效的。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1.在今后3至5年內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西和乞巧節、天河乞巧節專項數字化保護系統。當務之急首先建立西和乞巧節、天河乞巧節專項資源數據庫。這就要求投入足夠的資金,使用現代最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器材,組織精干的技術團隊,在當地權威專家的智力支撐和具體指導下,對乞巧節的歷史與現狀做一番精密細致的全面調查,取得詳盡的第一手數據,存入數據庫。進而推動乞巧節的活態傳承。
例如,按照從事多年乞巧節調研專家楊克棟先生調查實錄提示,西和乞巧節分布的數據采錄就需要囊括甘肅隴南地區西和縣和禮縣的19個鄉鎮、47萬人口居住的300多個行政村(有不少于700個自然村)。其中至少應有1500個“固定乞巧點”和相對等的不固定的“坐巧人家”;同時就產生了多于這個數字的“乞巧頭兒”,這個民俗角色應該就是乞巧點上名副其實的最基層代表性傳承人了。就是在這數以千計的“坐巧人家”里,除了節前籌資選址等準備事項外,還要用七天八夜的時間,完整有序地進行生巧、請巧、造巧、迎巧、祭巧、唱巧、拜巧、卜巧、吃巧和送巧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又例如,天河乞巧節在被譽為“中國乞巧第一村”南宋古村珠村的歷史沿革以及對時下健在的眾多乞巧婆婆群體做乞巧口述史數據采錄的作業,就很需要下大力氣去做。就需要把珠村乞巧文化傳承的全部、局部和細部搜索到手。像黃彩余老婆婆的“乞巧世家”和相對不固定的“乞巧人家”,所產生的眾多“乞巧婆婆”等,這些民俗角色應該就是乞巧點上的最基層代表性傳承人。就是在這數以千百計的幾代“乞巧婆婆”里,除了節前籌資選址等準備事項外,還要用幾天幾夜的時間,完整有序地進行造巧、擺巧、祭巧、迎巧、賽巧、卜巧、傳巧和送巧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顯然,這兩個各有特色的龐大的傳承人群體,正是我們在申報書中填寫“集體傳承”的準確依據。這樣燦爛輝煌、鮮活感人的文化瑰寶,將會成為我國節日文化的經典而傳之后世,同時以其信息的豐富性和權威性進入數據庫永久保存并舉世共享。
2.加強對西和乞巧文化、天河乞巧文化的全面深入多學科研究,各自出版一套圖文并茂的多卷集乞巧文化史、志、論叢書,包括組織精干的采錄工作者團隊對廣大老一輩基層乞巧節傳承人做訪談采錄的口述史在內。
3.全面系統總結西和乞巧文化、天河乞巧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經驗,突出西和乞巧遺產、天河乞巧遺產在瀕危狀態下取得搶救性保護的成功經驗,在充分尊重廣大民眾保護乞巧文化遺產的主體地位前提下,全力以赴支持民眾(特別是婦女)保存系統完整的乞巧文化傳承機制;同時積極鼓勵民眾(特別是婦女)與當地專家相結合廣泛傳播豐富多彩的乞巧傳統“文化記憶”和“手工技藝”。對“記憶”和“技藝”的全面搶救保護,是西和乞巧節、天河乞巧節遺產保護的成功關鍵,很值得總結推廣。(原標題:既要保存“記憶”,也要保護“技藝”——關于“七夕”的依法保護與科學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