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元殿遺址
一位著名的考古學家說,古代東、西方兩大文明體系獨立起源,到西漢和羅馬帝國時期開始接觸和交往,從而構成了后來世界史的主要內容。它們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就是絲綢之路,而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就在洛陽。
秦之阿房宮、漢之未央宮、唐之大明宮、明清之紫禁城,它們不僅是皇帝的宮殿,也是一個帝國的象征。
而對于絲綢之路來說,大明宮就如同這條“藤蔓”上開出的最絢麗的花朵——作為帝國的大腦,大唐皇帝從這里派出的軍隊和發出的政令,使得沒有人敢于肆意破壞絲綢之路的秩序;而絲綢之路輸送的養分,也加快了唐王朝成為世界大國的步伐。
從公元634年始建,到公元896年毀于兵亂,再到2010年建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向公眾開放,舉動之間,它都能引發人們的關注和贊嘆。
昔日皇宮已成百姓的樂園
昨日,我們來到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它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區的東北方,太華南路上,距離西安北城墻不遠。
該園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遺址公園占地面積約有3.5平方公里。6年前,這里還是西安面積最大的道北棚戶區,有10萬人因遺址公園建設而搬遷。
該公園約2/3的區域是免費開放的。在這里,可以看到市民和游客在樹下小憩、孩子在草地上放風箏……昔日的皇家禁苑,如今已是百姓的樂園。
剩下約1/3收費的地方,就是遺址的核心保護區了。該區域內,由南向北依次是以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3個核心建筑為中心的建筑群遺址。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位于丹鳳門以北約600米處、龍首原的南沿,是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之所,俗稱“外朝”;宣政殿在含元殿以北300米處,是皇帝臨朝聽政之所,稱為“中朝”;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處,稱為“內朝”,群臣在這里朝見皇帝,稱為“入閣”。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組成的外朝、中朝、內朝格局多為后世宮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這種格局的體現。
唐大明宮曾是中國古代最宏偉、最大的宮殿建筑群,也是世界史上最宏偉、最大的宮殿建筑群之一。它的面積相當于3個凡爾賽宮,4個紫禁城,12個克里姆林宮,13個盧浮宮,15個白金漢宮,500個足球場。
在大明宮的正南方,曾有一座宏偉的佛寺慈恩寺。慈恩寺的第一位住持,就是人們熟知的玄奘法師。
大明宮見證絲路帶來的繁華盛景
如今,在遺址公園內,已無法見到大明宮宏偉的地面宮殿建筑了。但善于營銷的西安人,恢復性建設了含元殿遺址的地基。站在含元殿遺址上,仍可感受到“玉階三重鎮秦野,金殿四墉撫周原”的氣勢。
在公園的遺址博物館內,還保存有建筑模型、瓦當、洛陽唐三彩等物品;公園里有以1∶15的比例將大明宮原貌縮影復原的模型;在公園的電影院內,游客能欣賞到一部35分鐘的3D電影《大明宮傳奇》。電影以大明宮考古發掘引出的一幅“郡主遠嫁康國”壁畫為原型,塑造了一段愛情傳奇故事,該片極具故事性且用三維動畫制作,展現了大明宮各宮殿的恢弘與壯觀。
通過這些現代化的手段,人們仍能領略大唐盛世時絲綢之路帶來的繁華盛景。
據工作人員介紹,大明宮得名于這樣的含義:如日之升,則曰大明。
就在大明宮里,唐王朝派出騎兵抵達天山腳下,漢末以來,時斷時續300年的絲綢之路重新暢通。在唐高宗統治的34年里,帝國的鐵騎一次又一次越過沙漠,為維護絲綢之路的安全不斷奮戰。無論是彪悍的突厥人還是兇猛的強盜,再也沒人敢肆意破壞絲綢之路的新秩序,疲憊的商旅能安睡,異邦的使節通行無阻,“萬國衣冠拜冕旒”。
東方的絲綢和茶葉,從洛陽出發,一直可以抵達羅馬,西方的金銀和珠寶,從阿拉伯帝國源源不斷地運往長安、洛陽,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漸達到頂峰。(記者 孟國慶/文 李衛超/圖)(原標題:探尋絲路遺珠——大明宮:絲綢之路上的盛唐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