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文物局新聞發言人周魁英說,中、哈、吉三國申報世界遺產項目的名稱是“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其內部包括3國的33處遺產點,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文化遺產申報項目。中國段包括陜西、河南、甘肅、新疆的22處遺產點,地方政府是在組織完成遺產專項法規頒布、遺產保護管理規劃、遺產保護、環境整治等工作后,才組織撰寫申報文本。
由于絲綢之路穿越兩千年時空,橫跨亞歐非數十國,是一條不同文明和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之路,也是溝通亞洲、歐洲、非洲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大動脈。
周魁英說,長期以來,除了中央法規建設和資金、技術等巨大投入外,陜西等省區的各級地方政府和群眾也為保護好絲綢之路沿線珍貴文化遺產付出極大努力。
漢長安城的未央宮遺址是兩千年前西漢帝國的都城宮殿遺址,是絲綢之路最早的東方起點,揭示了絲路發展初期西漢帝國的都城城市文化特征和文明發展水平。為了保護漢長安城遺址的完整性,陜西省始終沒有在漢長安城遺址范圍內規劃安排大型建設工程和城市建設工程。
主持漢長安城遺址總體保護規劃制定的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說:“上世紀90年代,規劃建設的西安二環路北段原設計橫穿漢長安城遺址,但省、市政府果斷決策調整方案避開遺址區,適時公布實施了國家文物局批準的漢長安城總體保護規劃。”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保護展示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的真實性、完整性,更好地展示、傳播歷史文化,西安市政府還通過了《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實施方案》,組織實施了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區環境整治,搬遷了占壓遺址、影響遺址保護利用的9個村子,再現了歷史上未央宮遺址的宏偉布局。
陜西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周萍說,目前,各申遺點的管理規劃已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并由當地政府公布實施,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各項申遺工程基本完成。譬如西安市各遺產周邊建筑控高規劃均通過審批程序,唐代的小雁塔、大雁塔、興教寺塔的保護規劃經市政府專題會議討論通過。
由于絲綢之路起始段基本處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其間文物古跡眾多,一些文化遺產如秦兵馬俑坑及秦始皇帝陵等此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各地方政府對于接受世界遺產保護和管理的國際規則并不陌生。
興教寺塔是“唐僧”玄奘及其弟子的舍利墓塔,是玄奘法師經絲綢之路西行取經的歷史見證,今年3月引發因申遺要大規模拆遷興教寺的熱議。記者從寺方了解到,目前寺院內正常,沒有任何拆遷行為,寺方歡迎世界遺產中心的專家們來寺院考察評估,希望與專家組溝通,尊重彼此意愿。
絲綢之路跨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積極協調下,2006年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中亞5國聯合啟動的。隨后,中國絲路沿線的河南、陜西、甘肅、新疆等省區開始進行規章制度、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準備工作,國家文物局今年3月還與地方政府簽署支持協定。
“經過5年的努力,最終確定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3國政府聯合申報,申報完全按照世界遺產的要求進行,地方政府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已做了許多工作,如今‘備考’不敢存在半點馬虎。”周魁英說。(原標題:中國地方政府積極“備考”絲綢之路跨國“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