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梅花獎三十年 散作乾坤萬里春

2013/9/16 14:56:43 點擊數: 【字體:

 

梅花獎三十年 散作乾坤萬里春

  中國戲劇梅花獎創辦于1983年,迄今已經整整30年了。子曰:“三十而立。”人生如此,事業亦然。30年是成熟的時節,是收獲的時節,更是期待超越升華、臻達新的更高境界的時節。我從2003年起到中國戲劇家協會工作,10年間,見證了梅花獎深受廣大觀眾戲迷喜愛,不斷擴大影響,不斷打造新的亮點,有效地推動了我國戲劇舞臺出人出戲,推動了戲劇事業的發展繁榮。

  響當當的戲劇品牌

  回想30年前,我國戲劇舞臺經歷了十年浩劫的蕭條沉寂,演員青黃不接,劇目單調乏味。為了讓戲劇藝術重新煥發青春,在前輩戲劇家們的策劃、催生下,中國劇協主辦的《戲劇報》(《中國戲劇》雜志前身)以“梅花香自苦寒來”為寓意,設立了我國第一個以表彰和獎勵優秀戲劇表演人才、繁榮和發展戲劇事業為宗旨的戲劇藝術大獎。梅花獎涵蓋了戲曲、話劇、兒童劇、歌劇、舞劇等戲劇品種,每年一評,得到了全國戲劇界的熱烈響應。自第11屆起增設“二度梅”,自第14屆起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戲劇家協會共同主辦,自第17屆起增評民間職業劇團的演員,自第19屆起增設“梅花大獎”(“三度梅”),中國劇協主席尚長榮就是首屆梅花大獎獲得者。自第23屆起,按照《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的要求,由一年一屆改為兩年一屆。30年來,梅花獎一共評選了26屆。

  梅花獎在廣大觀眾和戲劇界的口碑中,往往被贊譽為當代戲劇表演藝術的最高獎。如此的肯定和美譽,是對30年梅花獎評選的最高褒賞。30年、26屆,梅花獎共評出了涵蓋59個劇種,33個省、市、自治區(包括港澳臺)的戲曲、話劇、歌劇、舞劇等獲獎演員634人,其中包含二次榮獲梅花獎44人(“二度梅”42人,跨劇種2人),梅花大獎7人。他們既有來自國家級大劇院的,又有基層縣劇團和民間職業劇團的;既有京劇、昆曲、評劇、越劇、豫劇、秦腔等流傳地較廣的大劇種,又有許多被稱作“天下第一團”的稀有劇種。600多朵梅花都是各劇種代表性的領軍人物,成就了當代戲劇舞臺的繁花似錦。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新時期以來有影響的優秀劇目幾乎都是梅花獎獲得者領銜主演的,梅花獎已經成為我國戲劇藝術一個標志性的獎項,一個響當當的名牌,享譽國內外。據悉,出席中共“十八大”的文藝家黨代表有40余位,其中戲劇家16位,13位是梅花獎獲得者。

  梅花獎30年的輝煌,是戲劇藝術家和戲劇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要感謝前輩戲劇家創設了這一獎項,感謝歷年來關心呵護梅花獎的戲劇家和戲劇工作者,還要感謝廣大觀眾和戲迷一直以來的熱情追捧,因為梅花獎,我國的戲劇事業、中國劇協的工作能夠如此有聲有色。中國劇協名譽主席、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李默然生前留下的最后一篇遺作《三十年回眸》,就是為梅花獎創辦30周年而撰寫的紀念文章,彌足珍貴。默然老師對梅花獎寄寓了無限深情,他寫道:“30年‘梅花獎’評選,經過不斷總結、調整、完善,獲得了戲劇界同仁和廣大觀眾的一致肯定,被譽為戲劇界國家級大獎。”默然老師在文章中總結了梅花獎評選的經驗,并希望梅花獎“愈辦愈好,不斷改進、完善,使其含金量愈來愈多,聲譽愈來愈響,影響愈來愈大,從而讓我們的戲劇舞臺,永駐創新、青春之活力;百花園中,永遠芬芳四溢”。

  推動出人出戲

  戲劇是一門以表演為中心的綜合藝術,梅花獎正是緊緊把握表演這一中心,激勵中青年戲劇表演人才的健康成長,推動戲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帶動當代優秀劇目的創作。

  以梅花獎得主中比例最大的戲曲演員為例,中華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繁多,與西方戲劇相比較,在藝術本質和表現方式上更有著自身的特點和獨到的魅力。然而,隨著新時期以來西方舞臺藝術和技術潮水般涌來,戲曲往往被邊緣化了,或簡單地被西方戲劇所改造,消解了戲曲的民族性和獨特性,或過分追求制作包裝、依賴編導,演員反而喪失了創造人物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造成表演藝術水平整體的下降。戲曲梅花獎演員的評選,就是要激勵他們在廣泛學習、包括學習西方戲劇的同時,更加自覺地擔當起傳承中華戲曲根脈的重任,在彰顯和創新戲曲藝術獨有的表現手段和藝術魅力上大顯身手。顯然,發揮梅花獎評獎的導向作用,引導和培育戲曲演員的健康成長,充分發揮獲獎演員在戲曲藝術傳承發展中的領軍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

  如果說創辦梅花獎直接推動了戲劇表演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那么,在推出了一批梅花獎人才和積累了一定的評獎經驗后,設立“二度梅”和梅花大獎,以梅花獎得主創作的優秀劇目為再次獲獎的重要依據,則更為直接地催生了優秀劇目的創作和當代戲劇藝術大師的成長。

  優秀的戲劇演員要以優秀劇目為載體,優秀劇目的創作更要靠優秀的演員去實現。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玉茹老師生前就多次說過,演員的表演是附麗在具體的劇目之上的,梅蘭芳的藝術成就與他擅演的一大批優秀劇目和舞臺人物是緊密相聯的。表演與劇目相輔相成,從梅花獎到“二度梅”、梅花大獎,激勵著優秀演員不斷打造屬于自己的優秀劇目和代表劇目,這也就極大地豐富了新時期我國戲劇舞臺。令人高興的是,梅花獎獲得者們創作的許多優秀劇目,經過多年的磨礪錘煉和演出實踐,已經成為新時期的經典或優秀保留劇目。以尚長榮先生為例,他三次參評梅花獎的過程,也是尚氏“三部曲”《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世》《廉吏于成龍》創作和誕生的過程,他本人也成就為當代最杰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事實已經證明,30年來梅花獎推動了我國舞臺藝術出人出戲,成就斐然。榮獲梅花獎是對演員以往表演成就的最大褒獎,更激勵戲劇表演人才不斷進取,傳承和創造更多更好的優秀劇目,在繁榮當代戲劇事業中發揮領軍帶頭作用。

  改革和完善評獎機制

  梅花獎的30年,經歷了初創的探索到聲譽的日隆。新世紀以來則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改革和完善評獎機制,創辦梅花獎藝術團,拍攝梅花獎數字電影,不斷擴大評獎成果和社會影響。

  梅花獎一直在努力完善評選程序與辦法,特別是2005年,中央對全國性文藝評獎進行了整改,梅花獎評獎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由原來的一年一評改為兩年一評。由于調整后的評獎周期加長,過去的分散看戲、集中評獎的評選辦法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情況。在廣泛聽取了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經過了三年的醞釀,對梅花獎評獎程序與辦法進行了改革,以大賽的形式公開評選。

  從改革后第24、25、26三屆評獎的成功舉辦來看,以大賽形式公開舉行,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評獎以大賽的形式舉行,讓比賽置身于公眾的監督之下,增強了評獎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有利于評獎工作的公正和公平;大賽集中進行評比,有利于在更大范圍聘請評委和評委的定期輪換;大賽的集中進行,為參賽演員提供了相互觀摩和藝術競賽的平臺,激發了參賽演員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大賽名家薈萃,對于觀眾和戲迷來說是一場難得的戲劇盛宴,評獎的過程也就成了還戲于民、惠民樂民的過程,提高了梅花獎的社會影響力。

  2005年6月30日,第六次全國戲劇代表大會閉幕的當晚,梅花獎藝術團正式成立。這是一個沒有固定建制的公益性演出團,所有梅花獎的獲得者都是這個藝術團的成員。藝術團以弘揚民族文化、服務人民群眾為宗旨,一方面深入基層“走下去”,以小分隊的形式開展“送戲下基層”的公益性演出活動;另一方面對外文化交流“走出去”,加強兩岸四地文化交流,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八年來,藝術團深入全國各地,到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災區、貧困地區,為廣大人民群眾送去精彩的戲劇節目,足跡遍及國內27個省區市,演出114場,觀眾38萬余人。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期間,還在國家大劇院舉辦了“慶奧運”專場演出。梅花獎藝術家們無論條件多艱苦,困難有多大,從來都沒有怨言,始終保持著最樂觀的精神和最敬業的狀態。梅花獎藝術團重視對外文化交流,赴港澳臺,赴澳大利亞、法國、美國、德國,登上了悉尼歌劇院、紐約林肯中心等世界級劇院的舞臺,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戲曲的獨特性和豐富性,領略梅花獎演員和中國文化的魅力。八年來,梅花獎藝術團已經形成了“德藝雙馨的高尚品格、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團結合作的優良作風、快樂和諧的創作狀態”的團風,成為中國文聯“送歡樂下基層”、文藝志愿服務活動的一支重要隊伍,成為對外文化交流中一個響亮的品牌。

  在當前電影技術與傳播方式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拍攝戲曲電影是弘揚戲曲藝術、展示當代戲曲人的精神風采、傳播優秀劇目、擴大劇目影響力的有益方式與新的探索。梅花獎獲獎演員優秀劇目數字電影工程(簡稱梅花獎數字電影工程),就是以戲曲梅花獎獲得者及其代表性優秀劇目為拍攝對象,永久地留存梅花獎得主精彩的舞臺瞬間,為優秀劇目插上電影的翅膀,擴大優秀劇目的傳播,讓更多的觀眾欣賞優秀作品。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戲曲文化工程。

  在中國文聯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劇協從2010年起組織實施梅花獎數字電影工程,現已完成拍攝了8部,包括京劇《響九霄》《野豬林》《蘭梅記》,龍江劇《木蘭傳奇》,晉劇《傅山進京》,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秦腔現代戲《大樹西遷》,另有京劇《曹操與楊修》、梅花版昆劇《白蛇傳》、越劇《玉卿嫂》、粵劇《小鳳仙》等8部,或完成拍攝,或正在籌備拍攝中。這將是一項長期實施的工程,每年都要拍攝若干部。值得一提的是,京劇數字電影《響九霄》榮獲了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中宣部第12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電影類)。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這是梅花的品格,也是梅花獎的品格,當代戲劇人的品格。梅花獎的30年是輝煌的30年,也是戲劇人自強不息、開拓奮進的30年。在第25屆梅花獎獲獎演員座談會上,我曾引用元代詩人王冕《白梅》詩的后兩句“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希望新科“梅花”們在經歷了“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磨礪,收獲了“忽然一夜清香發”的喜悅之后,則更需“散作乾坤萬里春”,為當代戲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事實上,30年來“香自苦寒”的戲劇梅花,早已經“散作乾坤萬里春”,化作了當代文藝百花園的姹紫嫣紅,創造著我國絢麗多彩的藝術春天。(作者為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 駐會副主席)(原標題:梅花獎三十年 散作乾坤萬里春)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3-09-14)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